
——摘自《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
“汪菊渊终于出书了!”这是很多拿到《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北京出版社)一书的学者说的第一句话。在园林界,有两位知名学者几乎没怎么出过书,一位是师承梁思成的建筑历史学家曹汛先生,直到两年前方才正式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中国造园艺术》;另一位则是汪菊渊先生,其学问早已到了应该著作等身的高度,然而去世后方才出版厚厚两大卷《中国古代园林史》。严格说来,《吞山怀谷》一书脱胎于《中国古代园林史》,但是这部书规模虽小,在通史的意义上却异常饱满,知识量丰富,极具启发意义。
汪菊渊是中国园林(造园)专业创始人,也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创始人,风景园林学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在苏州拙政园的苏州园林博物馆中,摆放有中国古典园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著3部,汪先生代表作《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卷)名列其中,与童寯《江南园林志》、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同列,可见其分量之重。
汪菊渊先生的这本《吞山怀谷》,无论其理论追求,还是语言,均是素朴的,他立足实际,力争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将园林史的基本知识和如何欣赏园林的要点讲述得明白如话,而在大关节处,绝不吝惜笔墨,务必讲清。因此,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部容易一窥造园门径的通识性著作。本书线索极清晰易懂,几乎是按照普通读者学习新知识的节奏来处理全书结构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自有明确记载的西周“灵囿”“灵台”“灵沼”开始讲起,经秦汉“一池三山”至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经隋唐宫苑变迁,别业山居至宋山水宫苑,直至明清江浙宅园即文人山水园为止,系统梳理了中国园林史,此书之上篇,可说是一部极简中国古代园林史。从内容来说,叙述的节奏虽然明快,但重点突出,绝不缺少细节,这也是本书与其他通识类图书差异比较大的一点。本书对每一个时代的园林史叙述,均围绕该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园林或一个观念来展开。本书下篇重点是中国山水园林的艺术,虽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却绝不泛泛,相反内容极为充实。除园林的布局原则和布局手法有详细的解释以外,叠山、理水、植物均有涉猎,尤以掇山叠石一章知识最为丰富。汪先生用了整整50页11个章节,从高广大山、小山、掇山小品、峰峦山谷、洞府直至理石方式、点石手法、堆石形体甚至选石之道,一一详细分解,据笔者所见,当今大众图书市场上,于叠石这一学问,罕有讲得如此深入浅出、清晰明快者。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回溯历史,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园林是一个很好的弥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在中国古人的“生活境域”里,山水、自然、园林,是共为一体的,重拾古典园林的世界,对我们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