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

2021-08-10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王志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地方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主要群体,但其学术出版市场是弱势的。文章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学术市场和学术出版市场的特点进行了理性分析,基于期刊分层的现实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认为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是缝隙市场,需要用心找寻和经营由核心期刊之外的市场。最后,从在缝隙市场中“探矿”、确定“矿藏”的开发潜力、以“多角化”解压风险、量身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优化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学术出版;学术市场;空间

  随着学术期刊在内容、影响力和显示度等方面的发展,期刊学术出版市场日益向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集中。而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弱势群体,只能跟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后面“捡漏”,这决定了其市场空间是缝隙市场。在这样的现状下,地方高校学报面临诸多生存困境。只有对自身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不断优化,地方高校学报才能突破困境,赢得发展空间。

  1 期刊学术出版市场的特征

  要分析期刊学术出版市场的特征,首先要明确学术市场的性质。这些性质确定了学术出版市场的指称范围。其次要厘清学术出版市场的产品特性,正是由于学术产品有别于普通商品的特性,才确立了学术出版市场的独立存在性。最后,学术出版市场是一个流动性市场,所以应讨论学术出版市场的分层及其流动。

  1.1 学术市场的类型化与公共性

  学术出版市场是学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又是学术出版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是经济学术语,是联系买方和卖方并完成买卖关系的纽带。因此,经济学的市场带有交易性质。学术市场仅是对经济学中市场的借用,在空间维度与经济市场具有同一性,但是在价值层面是不能用货币度量的,反映的是精神价值,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学术市场包括学术产品市场和学术要素市场。学术的产生不是凭空的,需要投入各种要素,如劳动力、图书、仪器、设备、数据库、软件、程序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学术要素市场,影响学术产出。从事学术生产的劳动力形成学术劳动力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方,教授、研究员乃至助教、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等则构成了学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我国对学术劳动力市场日益关注,但是对其他学术要素市场的关注不足。在某些领域,掌握了其他学术要素也就掌握了学术生产力。如生物学中的高精尖观测设备动辄数千万元,一旦拥有了这样的设备,就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再以此为基础把结果发表在顶尖期刊上。

  学术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包括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发明、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决策建议、研发出来的产品等。所以,期刊学术出版市场虽然仅仅是学术产品市场中的一个类别,但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类别。我国的学术期刊大都是由政府机构、政府下属机构、事业单位等国有性质单位主管、主办的,少数由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期刊社主办,所以我国期刊学术出版市场是作为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存在的,不宜因费用产生交易性质,这一点不同于国外。鉴于此,我国学术出版市场中的“市场”,仅表示一种思想领域的供需关系。学术期刊是学术生产的策源地,也是学术思想由萌芽到“出炉”的通道,为各种学术思想提供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1.2 期刊学术产品的品质性

  学术期刊生产的产品是学术论文。论文的发表需要经历一定的学术审查机制。这种基本的学术审查机制确保了在学术出版市场中能够“上市”的都是合格的学术产品,劣质学术产品在经历学术审查机制后被逐出市场。高质量的学术产品能够满足研究者、政府、企业和大众的需要,为社会不断前行提供新的知识,为重大调整提供舆论解决方案[1],表现出知识外溢特征,从而带有公共产品特性。反之,学术期刊也应把追求高品质学术产品作为自己的初心来守护,通过刊发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创新,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

  学术期刊追求高品质学术产品的目标与期刊自身的成长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高品质学术产品助推期刊影响力增长,促使期刊成长为核心期刊和卓越期刊;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加剧,没有高品质学术产品打底,期刊也可能由权威期刊滑落为核心期刊,或由核心期刊降低为普通期刊。

  1.3 学术期刊的分层与流动性

  国外有SCI、SSCI、A&HCI、EI等核心期刊和ESCI准核心期刊评价产品。国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研制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等核心期刊评价产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开发了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评价产品。至此,期刊阵营就演化为核心期刊阵营和非核心期刊阵营。即使在核心期刊阵营内部也仍然是分化的,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把核心期刊阵营内部又人为地区分为若干级别。这种划分便于对学术劳动力进行考评,学术劳动力的价值也就定格为其发表的不同级别的核心期刊上。而在非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对于学术劳动力的成长和收入的贡献极小,或者没有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核心期刊越来越不受学术劳动力认可,而核心期刊越来越受到重视。职务晋升、课题和奖励申报、人才申报等,都与核心期刊发表挂钩。因此,核心期刊就在期刊学术出版市场中拥有了相对于非核心期刊的压倒性优势。

  对于庞大的学术劳动力而言,在核心期刊发文是刚需,但核心期刊是稀缺资源,这样就形成了核心期刊在学术出版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越是级别高的核心期刊,优势也就越强,正因如此,非核心期刊就把成为核心期刊作为奋斗目标。而在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城乡接合部”,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性,刊物层级的动态调整对于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期刊造成了较大压力。远离核心、远离“城乡接合部”的非核心期刊因为经费和稿源在发展中面临困难,多数处于运行艰难的状态。

  2 地方高校学报在期刊学术出版市场中的空间

  早期,地方高校指省以下,属于地区(行署)、自治州或相当于此一级的高等学校,以专科为绝大多数,也包括相当数量的本科院校。[3]后来高校分层,出现了顶尖高校、名校、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重点大学。在这些重点大学以外的学校,即为地方高校。在地方高校,极个别的学报成长为核心期刊。目前,关于地方高校学报的数量,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会员单位合计为1800多个,它们代表了1800多个学报。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816个会员单位中,80%以上为地方高校学报。除北京外,地方高校学报所占比例均在2/3以上。地方高校学报虽然在期刊领域因分层而地位不显,但是由于占学报的绝对多数,所以其学术出版市场值得关注。

  2.1 地方高校学报在期刊学术出版市场中的缝隙地位

  期刊作者在投稿时都会确定一个由高到低的期刊投稿次序,按照这样的次序,地方高校学报收到高质量稿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核心期刊里层次低一些的,也面临着高质量稿件不足的困扰。所以,如何获得高质量稿件就成为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审稿专家帮助“沙里淘金”;第二,以高额稿酬吸引高质量稿件;第三,借助“关系”揽收高质量作者稿件。第一种是相对稳定的,前提是审稿专家有一双“火眼金睛”;第二种情况获得的有可能是高质量稿件,但是,不少作者在写出高质量稿件后会因各种考虑未将其投给地方高校学报;第三种情况下,能否获得高质量稿件往往取决于感情的感召力和高质量作者的友善精神,所以带有较大不确定性。高额稿酬导致了期刊的稿酬竞赛,一些核心期刊(包括CSSCI期刊)也开出重金求稿,在此情况下,地方高校学报的高额稿酬策略可能失效。打感情牌的约稿机制会给高质量作者在投与不投之间带来困扰。事实上,在写出了高质量稿件之后,高质量作者往往将其投给核心期刊,所以地方高校学报约稿后收到的经常是质量一般甚至粗劣的稿件。归根结底,地方高校学报的困境在于其非核心期刊的身份,因此在学术出版市场中成为弱势群体,只能在核心期刊后面“捡漏”。地方高校学报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抓住核心期刊之外的缝隙市场进行经营。

  2.2 地方高校学报在期刊学术出版市场中的分异选择

  在现有期刊学术出版市场中,核心期刊往往会围绕一些共识性的特点、前沿选题进行布局,所以会出现栏目设置、稿源争夺、后期推广中的趋同性,编辑部的编辑力量在这样白热化的竞争中也面临较大考验。跟会、跟踪学者、跟踪前沿、驻点就成为在选稿竞争中的策略,从而占用了编辑部较多人力、财力和精力。此外,由于核心期刊数量有限,所以其占据的学术空间也是有限的。地方高校学报开发空白市场,不会与核心期刊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有利于其发展。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学报提出要向特色化、独有化方向发展[4],或提出设置“地方文化”栏目。[5]此外,对于核心期刊而言,其资金和人力都远较地方高校学报充沛,所以即使面临这样的损耗性竞争,也是可以应对的。但是,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学报而言,财力捉襟见肘,人力也存在较大缺口,或者人力质量无法满足竞争要求。

  总体来看,地方高校学报通过异质性选择可以避开与核心期刊的激烈竞争,在某些细分领域获得进展甚至有所突破,构建起某些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特色栏目、特色品牌。因此,分异选择是地方高校学报立足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

  3 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拓展对策

  基于缝隙市场地位现实,地方高校学报不能与核心市场“求同”或“趋同”,而应“求异”“求余”。尽管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但国际学术竞争仍处于升温态势,比如,印度自2000年以后就增加了研究和开发领域的预算并实施出版税收减免政策[6],我国对研究的重视不减反增,确保了我国学术产品供给仍将持续增长[7],学术出版市场的总量仍有望做大。在此背景下,只要保持学术定力,通过“求异”“求余”,地方高校学报就可以实现自身学术出版市场空间的拓展。

  3.1 在缝隙市场中“探矿”

  学术市场是一个表达思想、交流思想、融汇思想、创新思想的平台。缝隙学术市场是很多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的经验选择。在学术市场中强调创新,强调要为人之所不为,走不寻常的道路。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矿”的过程,研究者总在寻找,梦想能够找到“矿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学术研究者应该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在一个个陌生和荒芜的领域“探矿”。[8]

  学术市场如此,学术出版市场亦如此。例如,《衡水学院学报》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栏目为董学研究提供了平台,被教育部、中宣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领导称赞为“办得极好的专栏”“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栏目”。所以,“探矿”的方向十分重要,如果方向不对,地方高校学报难以在学术出版市场空间中有所收获。当然,找对了方向但是没有坚持下去,也可能功亏一篑。例如,《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原来有一段时间在文学论文方面做得不错,但是没能坚持下去,原有的优势至今已荡然无存。

  3.2 确定“矿藏”的开发潜力

  学术市场还受到学术风向标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个,即“热点”和“话语”。热点每年都在变化,话语稳定性长一些。所以,在学术出版市场,正确评估“矿藏”开发潜力是重要命题。这样的评估带有预测性质。无论热点还是话语,燃爆点始终在核心期刊,他们是论题的中心,制造出一个个令人兴奋的论题。每年都有一些机构总结过去一年的研究热点。例如,2021年3月18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行了“202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发布会,对于经济研究热点的判断就源于一些排名靠前的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的论题影响力很大,以致热点论题刚出现时,地方高校学报很难抢到优质文章,需要长线跟踪选题的定力。仍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为例,2015—2019年编辑部一直关注“精准扶贫”和“脱贫”的选题,但来稿不多,而在“脱贫摘帽”的2020年,此选题来稿较多。

  鉴于此,地方高校学报在“勘探矿藏”时要保持足够的学术定力,不要绕进热点和话语中,但是可以借助于热点和话语开路。在探得的“矿藏”中,要选择具有较大开发价值、具有较长开采时间的论题,还要考虑“矿藏”的转化特性。

  3.3 以多角化来“解压”风险

  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主动“解压”风险的方式是多角化。风险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元的,由此形成风险合力。对于多重风险而言,单一“解压”方式可能无法奏效,所以需要以多角化方式“解压”风险。

  “解压”方式包括三种。一是走特色化之路。特色化本身就是在缝隙市场中有选择的特色化。一旦形成了特色,地方高校学报就有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精心打造“石油化工与环境”特色栏目,与该校重点学科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了石油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9]再如,《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地处凯里市,凭借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特色进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和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实现了高质量发展。[10]二是走地方化之路。地方高校学报本就居于地方之中,这为地方化提供了较大便利。随着城市分层,大城市已是耳熟能详,小城市有许多未得到揭示的方面值得研究。在走地方化这条道路上,多数期刊采取的是与本地的名山大河结合。例如,《船山学刊》《阴山学刊》《武陵学刊》《长江学术》《阅江学刊》等均是如此。其中,《长江学术》在2019年进入CSSCI扩展版。在地方化办刊策略指导下,有的是与名人相结合,如《孔子学刊》;还有的与著名文化相结合,如《殷都学刊》。三是走专业化之路。如果没有充足的学术出版资源加持,专业化期刊就会陷入困境。随着稿源匮乏,一些专业化期刊从CSSCI变成CSSCI扩展。例如,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中国流通经济》、湘潭大学主办的《消费经济》都曾长期居于CSSCI核心期刊之列,但是由于高度专业化,稿源匮乏,他们由CSSCI核心变成了CSSCI扩展版。而《管理学刊》原来是《新乡学院学报》,定位为专业期刊后,经过十年努力,晋级为CSSCI期刊。《管理学刊》的成功与专业化密切相关,也离不开背后厚实的学术出版资源的强力支持。

  3.4 打造自身特色化发展路径

  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区位、编辑队伍、制度和学术出版资源等的不同决定了地方高校学报不能“东施效颦”,而应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综合研判,确定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

  从区位来看,有的地方高校学报地处省会,有人才优势;有的地处发达的地区,有较好物质基础;有的则位置偏远,无论哪方面都不占优。从编辑队伍来看,置身于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的地方高校学报无疑能够得到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而在位置偏远、教育资源短缺地区的地方高校学报在人力资源方面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只能依现有编辑队伍确定发展方针。从制度来看,有的地方高校学报,例如,重庆文理学院的《重庆高教研究》锐意创新,通过提供优越的制度保障实现了期刊晋级;有的地方高校学报则因循守旧,制度阻力较大。从学术出版资源来看,有的地方高校本身是综合性大学,在某些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本校的学科资源能够有效转化为学术出版资源,例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依托于河南大学坚实的中文、历史、经济、编辑等学科资源保持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各方面都较为普通,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于这样的学报只能采取开放办刊的方针,加强合作,依靠外部学术出版资源的支持。所以,地方高校学报要有针对性地量身打造发展路线。一方面,通过调整办刊定位、优化栏目设置、开拓出版资源、建设编校队伍和审稿队伍、打造精品文章、加强与其他地方高校和编辑部和合作等,实现期刊转型升级,提升用户对期刊的“黏性”[11];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避免剑走偏锋、好高骛远。

  4 结语

  从数量而言,地方高校学报原本是学术期刊的主体阵营,但是其学术市场实际上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导致其分异的必然性。在这个分异的过程中,期刊评价机构和高校本身对于学报的发展定位都对学报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促使地方高校学报能够将有限的精力专注于自身能够实现的学术出版市场空间。本文重点提出在缝隙市场“探矿”、确定“矿藏”的开发潜力、以多角化“解压”风险、量身打造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等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小劲.中国学术出版市场观察[J].出版发行研究,2016(9):22.

  [2]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EB/OL].(2021-05-10)[2021-05-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10/c1024-32099143.html.

  [3]王正昌.地方性高校文科学报再探[J].昭通师专学报,1989(1):4-8.

  [4]李玉恒.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作用和构建途径[J].南都学坛,2019,39(6):116-120.

  [5]周怡.高校学报关于“地方文化”栏目设置的若干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06-108.

  [6]杨家勤,王炳炎.管窥印度学术出版市场新气象[J].科技与出版,2015(11):108-111.

  [7]谢寿光.迈向2020:拥抱中国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J].出版发行研究,2016(8):11-13.

  [8]卓然.在国家急需领域做科研的“探矿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周济[EB/OL].(2018-04-04)[2021-06-27].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16/29877.htm.

  [9]贺嫁姿,冼春梅,张立斌.地方高校学报应走特色办刊之路: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6):680-682.

  [10]彭洪鑫,杨春.《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如何提高期刊质量[EB/OL].(2019-07-01)[2020-05-15].http://www.kluniv.edu.cn/info/1028/52492.htm.

  [11]邱香华.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教师教育学报》的办刊思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92-98,12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