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管理学核心期刊评价研究

2015-07-13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周建 何星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期刊评价中存在的学科划分不够严谨、指标权重人为选取等问题,以管理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期刊评价方法,对CNKI文献数据库中19种管理学核心期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给出期刊排名,并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管理学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文献传播的载体,而且质量较高的期刊可以引领某一领域的学科发展方向。对于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研究,长期以来受到科研人员和期刊研究者的关注,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机构和学者对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法。在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中,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目前,所有的定量评价指标中,期刊影响因子使用最为广泛,此外还包括总被引频次、载文量等指标。起初,我国期刊评价主要集中在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单一指标的研究[1-3],之后承认度比较广的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这3 个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由于这些评价体系相互冲突、彼此矛盾,各不相容或互不涵盖,致使中文期刊评价体系很混乱[4]。

  此外,由于使用同一指标标准衡量学术期刊质量有失公平性,尤其是在跨学科比较中,因此诸多学者对某一特定学科进行了期刊评价的分析研究。例如:吴雨华[5]对17 种图书馆情报学期刊的载文量、总被引频次等4 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董敏红[6]也针对同一学科以2009 年期刊引证报告为基础,对19 种该学科期刊的7 个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辛督强[7]以力学中的13 种期刊的15 个计量指标为依据,进行量化性得分计算,由此给出排名,为今后的指标选取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顾铖[8]等人以我国CSSCI 数据库(2000—2007 年度)中26 种管理学期刊的h 指数数据为例,分析证明了h 指数的评价合理性。除此之外,张辉[9]和岳洪江[10]也基于不同的数据库分别对我国管理学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针对具体学科进行期刊评价的并不多,而且指标选取上相对单一或盲目,这对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结果有不小的影响。考虑到目前期刊评价中学科类别划分不够严谨、指标不科学、指标权重随意化以及单一指标划分有失偏颇等因素,本文以CNKI 数据库中的19 种管理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指标进行适当的筛选后,利用数学统计工具SPSS 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管理学期刊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并与单一评价指标所得排名进行了对比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指标筛选

  由于期刊评价不存在一种统一、固定不变的评价方法,而且各个学科差异性较大,本文以管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希望给研究者带来一些建设性意见。

  1.1 样本期刊

  管理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反映在期刊上就是我国部分期刊正在向管理学学术期刊演变,但管理学期刊迄今仍然没有形成可以达成共识的核心期刊群。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文献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文献量最大的中文全文数据库,本文从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的CNKI 数据库中,选取以下19 种管理学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管理世界,管理科学,管理学报,管理评论,秘书之友,秘书工作,企业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现代管理科学,上海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秘书,统计与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沿海企业与科技,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1.2 指标筛选

  期刊评价中涉及较多的指标,笔者在对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了解之后,找出目前期刊评价中应用频率较高的18 个指标: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文献选出率,来源文献量,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h 指数,他引率,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在期刊评价的过程中,考虑到管理学学科特点和公平性原则,需要对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管理学相对其他学科发展比较晚,但是关注度越演越烈,管理学期刊应该注意观察学科走向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和国外的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因此我们选取了即年指标和海外论文比这两个指标。本文是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舍弃学科扩散指标,选取学科影响指标,以便反映本学科的影响力。

  从指标选取的公平性原则来看,影响因子、他引率以及h 指数是相对统计值,克服了由于载文量和自引造成的影响,应该保留,舍弃总被引频次这一绝对指标;引用刊数、地区分布数、被引半衰期以及基金论文比相对而言更能反映刊物的质量水平,予以保留,舍弃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机构分布数这些比较人为化的绝对指标。综上所述,我们最终采用了10 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

  2 资料和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应用多个指标,希望能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因为相关性过高而影响分析结果。作为数理统计学中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从大量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中找出彼此间相互独立的主成分,降低了维度,但是足以反映原始数据的总体信息,同时由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计算指标权重消除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弊端。近年来,主成分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评价中,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1]。

  2.1 数据来源根据

  2013 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的统计结果,得到了 19 种管理学期刊上述 10 个指标统计数据作为本文的分析材料(见表 1),其中表示第 i 种期刊的第 j 项评价指标在 CNKI 数据库(2013 年)中的取值,i=1,2,…,19,j=1,2,…,10。

  2.2 主成分分析过程

  本文以 19 种管理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 SPSS 18 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分析过程描述如下。

  (1)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 KMO 和 Bartlett 检验,前者是对取样足够度进行检验的指标,一般要大于 0.5,KMO 值在 0.5 以下表示极不适合;后者是对样本球度进行检验的指标,Bartlett 检验显著性<0.05 说明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用软件对表 2 中的样本数据矩阵进行检验, KMO 值为 0.582,符合主成分分析的条件;Bartlett 值为 143.180, P≈0.000,说明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检验结果表明对这 19 种管理学期刊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是可行的。

  (2)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考虑到各个评价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趋势、量纲和数量级,直接进行比较运算并不合适,故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中心标准化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变换,使得所有指标数据都取值到[-1,1]区间内,变换方法如下:

  Zij=(xij-x)j /Sj ,i=1,2,…,19;j=1,2,…,10 (1)

  式(1)中 xj 和 Sj 分别表示第 j 项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7,12 (] 见表 1 中的最后两行)。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见表 2,其中 Zij 表示第 i 种期刊的第 j 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i=1,2,…, 19,j=1,2,…,10。




表 1 2013 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 19 种管理学期刊指标数据



表 2 2013 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 19 种管理学期刊指标标准化数据

  (3)主成分提取。由表 2 中的标准化数据计算得到样本相关系数矩阵 R,进而通过求解特征式|λI-R=0|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R 的 10 个特征根,将其按大小排列为 λ1≥λ2≥…≥λ10≥0(见表 3),其中 λg 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第 g 个特征根,表示第 g 个主成分的方差(即所含信息量),g=1,2,…,10。


表 3 特征根、方差和累计方差

  由于前 3 个主成分 均 大 于 1,且其方差累计率已达到 81.130%,因此选取前 3 个主成分进行分析,以降低维数、减少计算量。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 4,其中 lg=(lg1,lg2,…,lg10 )为特征根 λg 对应的特征向量。我们可以看出第 1 主成分在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和 h 指标比上有较高的载荷,可以反映出期刊在引用和学科方面的影响;第 2 主成分在地区分布数和海外论文比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期刊在国际国内范围的影响程度;第 3 主成分在被引半衰期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了期刊论文被引用衰减快慢的信息。


表 4 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

  (4)计算主成分值。对于每个样本期刊,前 3 个主成分的值 Fig 可以通过特征向量 lg 和标准化的指标数据 Zij 计算得到,计算方法如下:

  Fig=Zi1lg1+Zi2lg2+…+Zi10lg10,i=1,2,…,19; g=1,2,3 (2)

  通过式(2)标准化的指标数据值被转化为主成分值,计算结果见表 5。



表 5 19 种管理学期刊主成分值

  (5)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值。对每个样本期刊的主成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可得其综合评价值,每个主成分的权重为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 λg/ 10 Σg = 1 λg。因此,第 i 个样本期刊的最终综合评价值 Fi 可表示为:

  Fi = 3 Σg = 1 1 λg 10 Σg = 1 λg Fig,i=1,2,…,19 (3)

  基于式(3)计算所得的主成分综合评价值,可得这 19 种管理学期刊的评价排名结果。最终综合评价值以及相应的期刊排名结果见表 5 和表 6。



表 6 19 种管理学期刊排名结果

  3 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实际效用,我们将上文所得的主成分综合值排名结果与总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的单指标排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见表 6)。

  从表 6 中的排名结果可以看到:

  (1) 影响因子分值排名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 6 种期刊的排名一致,且期刊排名都相对比较接近;管理世界、管理科学、科技管理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管理评论、沿海企业与科技这 6 种期刊上下浮动了 1 位;上海管理科学、秘书、管理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以及统计与管理这 5 种期刊上下浮动了 2 位;现代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浮动了 3 位。

  (2) 总被引频次分值排名与主成分分析的排名结果相差较大,除排名第一的管理世界以及排名比较靠后的其他 4 种期刊排名相同以外,其余排名都不同且波动比较大,其中仅有 4 种期刊上下浮动 1 位,2 种期刊浮动了 2 位,1 种期刊浮动了 4 位,其他 7 种期刊排名差异都非常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影响因子的排名比总被引频次的排名更接近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排名,更接近于真实情况。根据影响因子的排名对比结果,虽然排名有所浮动,但是相差都不大,大多数浮动 1~2 位;而总被引频次排名除个别排名相同以外,其他排名浮动都很大。具体分析,主要是因为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绝对量,而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量,相对量指标抛开了由创刊时间、出版周期、载文量、期刊页码数等因素而产生的部分不合理指标,它更能体现期刊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所以,在今后的期刊评价中,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尽量多地避开绝对量的指标,更多地采取相对量的评价指标。

  4 结论

  本文以管理学核心期刊群为研究对象,克服了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且基于管理学特色和一些指标选取的原则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形成管理学特有的指标体系,为了克服相关性带来的评价偏差,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了相关性和人为确定权重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本文构建的管理学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管理学期刊和管理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对管理学科研工作者在投稿方向上有一定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刘明寿,马峥,潘云涛.学术类科技期刊影响力归一化评判定量模型的构建[J].编辑学报,2004,16(6):405-406.

  [2] 张弘,赵惠祥,刘燕萍,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期刊评价方法[J].编辑学报,2008,20(1):87-90.

  [3] 王琳.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特性比较:基于“TOP”期刊群样本的实例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2): 200-204.

  [4] 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5):70-76.

  [5] 吴雨华.图书情报学 17 种核心期刊载文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2009,27(10):1508-1512.

  [6] 董敏红.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有效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11):1670-1678.

  [7] 辛督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 13 种力学类中文期刊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24-227.

  [8] 顾铖,祝晓明.我国管理学期刊的 h 指数分析:基于 CSSCI (2000—2007 年度)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86-89.

  [9] 张辉.中国管理学期刊被引次数分析:基于 CSSCI 的统计分析(2004—2006 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106-109.

  [10] 岳洪江.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比较研究:基于国内五种期刊引证数据库的引证数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 (1):53-58.

  [11] 楼文高,吴雷鸣.科技期刊质量综合评级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其改进[J].统计教育,2010(5):57-62.

  [12]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53):136-139.

第一作者简介:周 建,女,1975 年生,200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博士),副教授,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 599 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411 室,20043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