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真的需要那么多纯文学刊物?2015-07-14 来源:井冈山报 郭平德
像《大家》这样的纯文学杂志曾经很辉煌,但是到了当下,人们的兴趣变得多元,新生媒体发达,纸质阅读式微,纯文学已经非常边缘化。而纯文学杂志的供给量却已经超过读者的需求。生存变得异常艰难,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杂志社党委副书记王建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自从杂志社改制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后,日子并不好过。《大家》杂志社为了维护这个品牌,已经亏损了近2000万元。”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期刊《作家》杂志主编宗仁认为:“具有一定水准的纯文学杂志,客观上扮演了公益性服务的角色。比如为刚起步的青年作家,提供一个培育的苗圃,这一点是没有经济效益可以直接赚取的。”《文学报》“自由谈”曾刊登朱白的文章,《市场和眼光的双重缺失》—— —从以《天南》为代表的文学期刊停刊说起,文章指出:我们确实在科技进步中逐渐丧失了一种关于美的认识和赏析精神。这种在进步中丧失的现象,与文学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保持一致,即,她越来越变成一种复古的玩意,成名者拒绝进步,而那些在路上的,也以腐朽为荣。 《天南》的停刊,再次告诫人们,富有眼光的投资者在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大家想的都是借一个可爱的噱头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迎风招展以及更好地卖弄和变现,不计名利和甘心寂寞并富有高度见识的文学投资者还没出现。 上述分析和见解不无道理。我很赞成。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文学也成为商品经济的附属物,即使是精神产品也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不折不扣的商品。文学期刊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和眼光,又不懂得玩弄噱头,进行卖弄与变现,文学期刊便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由办得不景气而停刊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随着物价上涨,各种成本提高,文学期刊也跟着涨价,那些大型文学期刊涨得更厉害。 文学期刊涨价,订刊的人也就愈来愈少。 有的文学期刊研究了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口味的转变,很快就进行改版,由发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双月刊改为发小小说(1500字)、闪小说(600字)的半月刊,反而销量猛增,而你还停留在发长、中篇小说的双月刊甚至季刊,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和时间的等待吗?人家的半月刊是转变快的自助餐,经济实惠。谁有功夫去读你的长篇小说?就像以GDP论英雄一样,我们的文学计酬也以字数算稿费。作家为了生存,多拿稿费(我们国家稿费低),只好多加水分,把小说尽量拉长成几十万字上百万字。大型文学期刊提倡愈长愈好,连散文都拉成了1万到1万5千字一篇。我读到这样的小说和散文就头痛,我订了几年这样的纯文学期刊,后来也不订了,没时间看。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文学期刊,自然国家重点经费支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再怎么适应不了市场需求也不会停刊,弄到办不下去的地步。听说国家每年拨给中国作家协会的经费上亿元,但比起1万亿的科研经费又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也不至于像小县那样让作家去养作家协会吧?弄成作家们自筹资金办一期小报的尴尬。 我有点弄不明白,纯文学刊物《新国风》自称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为何也自办发行?不仅付不起作者的稿费,还要作者花30元钱买一本,如果你投了稿,刊登了,至少要你买5本,也就是150元买一首诗发表。或者要你订他的刊就可照顾每期发一篇无稿酬的稿。有的文学期刊虽然付不起稿费,但不强迫订刊还赠送一期样刊以抵稿费。那些要作者拿钱买自己作 品的期刊既然办不下去,为何不停刊,还要硬撑?这样的坏风气首先是由那些理论刊物搞起来的,许多理论刊物常常向我约稿,要我发表论文,然后,你上了钩就再跟你“谈婚论价”,几百元钱发一篇论文,以为我要买论文评职称。假如我们的文学期刊办不下去了,也可以去走这样一条路,但名家和有路子的作者是绝对不肯供稿的。失去著名作家的支撑,文学期刊就很难办下去。既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岂能有免费的作者?是谁最先剥夺作者的劳动成果?不付稿费,反要索取?这叫哪门子著作权法?鲁迅有论《论雷峰塔的倒掉》,我看也应该论论期刊的关闭。世上有各种投资客,可惜,“不计名利和甘寂寞并富有高度见识的文学投资者还没出现。”为什么《家庭》《知音》这些非纯文学期刊能达千字千元的稿费?它们怎么能办得比纯文学期刊还吸引人?魅力、诀窍在哪里?奥妙在于与市场经济合上了拍。 纯文学刊物虽然生存艰难,但并非没有亮点。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对外透露,他们主动将作者稿费提高到每千字400—500元,成为文坛佳话。据该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透露,《收获》销量目前每期能达到10万册,与《人民文学》成为纯文学杂志生存的“标杆”。 文学啊文学!我担心没有投资者,文学期刊总有一天会走向穷途末路。幸亏还有网络文学。看来网络文学终将代替纸质文学。难怪有人预言“写作将终结于2027年”。但我坚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写作就不会终结,无论它的传媒是什么,就是网络文学,也离不开写作。如果“洛阳纸贵”,文学期刊倒可能真会终结。 纯文学刊物要想办下去,除了提高稿费外,正如《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第一,一定要坚持原创作品,在选稿的时候,要坚持高水平,高门槛,选真正有水平的作品。 每一期刊物出来,至少要有一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才能让刊物形成持续的影响力。第二,艰苦摸索和经验积累。比如说,我们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摸索开创出一个文化散文的栏目,当年余秋雨《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都是从这个栏目中走出去的。这个栏目的成功,也为杂志培养了一批固定的读者,支撑住杂志的生存。文学虽然小众,但喜欢文学的人还是有的。总之,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原《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现鲁 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说:“我们不会向商业性妥协,太商业化的事情我们不会做。不但要坚守文学高品位,而且还要在这条道路上做得更好,吸引更多的高端读者喜欢纯文学。要知道,纯文学杂志并不一定全部都是低销量。中国人的阅读,大体上还是一种中低层的阅读。这需要慢慢地提升。《纽约客》一期发行量可以到达到100万册,《大西洋月刊》也是每期大概40万册。在咱们这里,做得好的像《人民文学》《收获》,也就一期10万册左右。”我则以为,纯文学刊物走市场并非走旁门左道。成都职业女作家洁尘表示,自己几乎不看文学杂志,也很少在纯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因为稿费标准太低。”也有人指出纯文学刊物存在的弊病:千刊一面,装祯设计简陋,市场营销基本没有。洁尘说:“这并不是时尚类杂志,还是要看内容。我觉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撑。国外的纯文学杂志,很多都是有文化类基金会给予经济支持。”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长期关注期刊的生存状况,他认为:纯文学杂志要生存,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人民文学》《收获》之所以能办好,跟自身在内容上的努力分不开。如果实在无法生存,那就要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纯文学杂志吗?是啊!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纯文学刊物吗?尤其不需要办得千篇一律的、稿费又低甚至付不起稿费的纯文学杂志。 张洪波认为,在当下办纯文学杂志,也要按照市场规律,“走市场并不一定要走旁门左道,不是让你违反规定,纯粹为了钱,去卖版面。而是靠内容发力,认真组稿,策划编辑,贴近读者、贴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我认为这也好比开酒店,办餐饮业,一定要人无我有,你的菜肴跟人家酒店的口味一样,甚至不如,又怎么能吸引食客呢?一定要有自己的风味特色,这就是生存之道,竞争之法。这就要有高水平的厨师,也就是高水平的编辑,高水平的版面封面设计。 我坚信,经过删繁就简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纯文学刊物还会起死回生,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