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国内期刊评价论文计量分析

2015-07-20 来源:情报探索 程琳红

  摘要:以1990-2012 年我国期刊评价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其数量、基金、作者、引证、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期刊评价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期刊评价;文献计量分析;文献综述

  1 数据来源

  2013 年1 月份笔者在CNKI 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关键字包含“期刊评价”“期刊评估”“杂志评价”“杂志评估”的论文,论文发表时间为1990-2012 年,对检索结果从“关键词”“摘要”“题目”3 个方面进行筛选,删除不相关文献,最终选取1130 篇相关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分析和结论

  本文通过从论文数量、基金支持情况、论文作者、引证、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期刊评价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1 论文数量分析

  2.1.1 年发文量

  图1 展示了我国期刊评价论文的年发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90-1998 年,我国关于期刊评价的相关研究论文较少; 2000 年后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在2010 年达到最大值,在这段时间,期刊评论体系逐步成熟, 各部门对其关注也相继增多,期刊评价领域已达到比较成熟阶段[1]。



  2.1.2 主题发文量

  本研究中的论文按主题可大致分为核心期刊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刊物评价和其他等几大类。各类主题所占的论文量的具体情况见图2。从图2 可以看出,对核心期刊评价的研究较多,而对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较少。



  2.2 基金支持情况

  本文研究的1130 篇论文中有123 篇受到各类基金的资助,每年论文获基金支持情况如图3 所示。其中2000 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未收到基金资助,2003年以前基金数量比较平稳且数量偏少, 这是由于此前期刊评价研究刚刚兴起, 还未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随着期刊评价研究的升温,基金资助数量也飞速增加;2009 年共有27 篇论文受到基金资助,占论文总数的2.39%,占基金论文总数的22%,是获得基金资助最多的年份。在123 篇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中,有3 篇受到3 个基金项目支持,有10 篇受到2 个基金项目的支持,结合图1 论文的年发文量来看,基金资助是推动期刊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论文作者分析

  2.3.1 核心作者确定

  对期刊评价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研究该作者对期刊评价领域的贡献和影响。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期刊上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群[5]。本文核心作者是在期刊评价相关期刊中发表论文较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本文所统计的1130 篇论文中,有48 篇没有显示作者信息, 总共作者人数806 人。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m 与最高发文量Nmax之间的关系为m=0.749×姨Nmax ,本文中Nmax为28,此时m 取整数4,即发文量在4 篇以上的均为期刊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本文中发文量在4 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29 位,共发表论文207 篇,占总发文量的18%。图4 列出了发文量大于等于4 的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这些作者均为核心作者,其中潘云涛、邱均平、俞立平、叶继元、邓三鸿发文量超过10 篇,在期刊评价方面造诣很深。



  2.3.2 发文作者机构及地区分布

  按发文量对论文的作者机构进行分析, 具体信息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在大学中,南京大学发文量最多;在研究所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文量位居前列,这表明这些机构在期刊评价研究方面水平较高, 同时说明高等院校人才密集, 科研能力较强, 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水平高,是期刊评价研究主力军[2]。



  作为发文量最多的北京地区, 其作者人数也最多,达到了312 位,遥遥领先江苏等其他地方。北京作为我国首都, 文化繁荣, 这里众多的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都为学者提供便利的条件,各方面人才齐聚北京,也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江苏、湖北分别有著名高校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它们在该领域实力雄厚,有一定研究地位,相应的核心作者也就多,发文量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决定了其排名靠前。

  2.4 引证分析

  通过对期刊评价论文被引频次的分析, 可以确定其研究热点,挖掘期刊评价的经典文献,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表2 详细介绍了年平均被引频次超过40 次的12 篇论文的相关信息。



  分析表2 数据,可以发现评价体系类、指标类、期刊评价类论文最多,《编辑学报》出现次数居多,《编辑学报》中发表较多的论文就是科技期刊评价类的文章。其中发表在《东岳丛论》上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被引了111 次,是被引频次

  最高的论文。这篇论文之所以被引用频次高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期刊评价方面指标都是单独出现并进行分析的, 该文作者首次将这些分散的指标进行整理研究,构建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文中对评价指标按学术含量定量指标和被引定量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指标修订意见, 此外还对如何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详细说明。《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中的应用》作为应用类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介绍怎样借助期刊评价的指标如:期刊载文量、期刊论文被引量、期刊被引频次、期刊自引率等指标对《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引证报告》进行评价,此外文中还提供对于期刊评价的建议,为研究者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2.5 关键词分析

  词频分析是文献计量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是文章中最能反映论文论述重点和论文主题最相关的名词和词组。本文借助词频分析探究期刊评价的关键词,研究期刊评价关注的主题,词频的高低可以揭示研究中各个主题受关注程度。词频越高,表明受关注程度越大。用词频高的这些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期刊评价”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如表3 所示。

  从表3 中可以看出,“期刊评价” 关键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出现了495 次,从1998 年至今每年都有出现,其中2009 年达到最多,说明当年期刊评价研究比较火热。下面主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详细情况进行介绍:



  H 指数近年研究比较火热,有很多相对H 指数和衍生H 指数。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H 指数和 G 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发表于2006 年,被引频次达到47 次;此时H 指数刚刚兴起,姜春林的这篇文章对H 指数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同G 指数进行比较,介绍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H 指数是先找出被引文章,然后根据H 指数定义计算。在所统计的文章中使用的期刊评价方法主要有主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秩合比法[6],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引文分析法,姚飞等人在对《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版进行研究时利用引文分析法对篇均被引量、被引文献发表年代、引文语种、年度普赖斯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3]。另外,最近又有《一种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因子理想解法》,文章因子理想解法是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基础上提出的,采用因子分析筛选出关键因子,然后确定各关键因子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将关键因子标准化后采用加权TOPSIS 进行评价[7],在期刊评价方法将发挥有效的作用。但表3 中也有些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如Web 即年下载率、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 说明目前研究者已关注期刊评价的这几个影响因素,未来它们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

  3 结语

  在对期刊评价的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作者提出关于期刊评价的一点建议:

  (1)加强地区间合作,北京、江苏、湖北等作者数多的地区应该加强同宁夏、青海、贵州、云南等作者数相对少的地区的合作, 推动发文数量少的地区的各项研究,提高期刊评价的发展。

  (2) 在以后研究中, 更好地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 结合期刊工作实际情况, 设置合理期刊评价体系,推动期刊评价活动顺利进行[4]。

  (3) 加强对期刊评价方法及期刊评价应用类文章研究,结合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更多、更好的评价方法,积极探索期刊评价应用方面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刘新燕,武夷山.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64-569.

  [2] 李云霞.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73-976.

  [3] 吴淑金. 核心期刊专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4] 陈嘉伟,邵嘉亮.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评价体系综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265-270.

  [5] 姚飞,石琴,陈移峰,等. 引文分析方法在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154-156.

  [6] 靖飞,俞立平. 一种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因子理想解法[J]. 情报杂志,2012(10):22-26.

  [7] 黄国彬, 孟连生. 1989-2005 年中国期刊评价发展述评[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3):13-2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