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勤俭 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教授,重庆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梁勤俭
报刊在目前传播市场上最大的劣势,是无论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无法与移动互联媒体相匹敌。过去的纸媒老总相遇,彼此总会问问对方负责的报纸或杂志有多少发行量,尽管一般情况下很难指望得到真实客观的数据,但大家各自心里还是有数的。如今再相见时,大家问的是:贵报刊现在有多少用户?这些用户分布在哪里?而很少有老总再问你有多少订户和读者。因为只有用户才能创造价值,用户越多,媒体也才越有价值。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只怕相当一部分老总一时半会还真回答不出来。
在发行赢利的前提下,报刊发行量当然越大越好。但如今的传媒市场,一定会要求你做到精准发行和精准营销。
那么,谁是我们的读者?谁是我们的广告客户?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些问题报刊经营者都要心里很清楚才行。
一部分报刊虽说有人“埋单”,但往往是有印刷没发行,有发行没订户,有订户没读者,有读者没反馈。阅读率不高,传播率就更无从谈起了。
互联网时代的报刊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把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占有市场的手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和纸媒传统的运作模式不同,因此传统媒体有着太多的功课要补。譬如如何将读者转化为用户?如何建立大数据?如何将用户数据采集、分类处理?怎样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怎样建立产品的生产方式、销售渠道和组织架构?
越来越多的报刊社不断探索新媒体的运作规律与赢利模式,越来越多的报刊社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通过纵深挖掘读者、用户、广告客户之间的多维关系,向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拓展纸媒的赢利空间。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介绍,他们光是从事数据、网络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就多达800多人。庞大的技术团队及时解决了传统媒体转型中大量的技术难题,采集到了更多经过处理的原始数据,资源整合与精准营销也就有了坚实基础。报纸为基层反映问题,为客户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也有了抓手。更重要的是,传统报纸的转型升级与新媒体争夺用户有了更足的本钱。而只有拥有更多用户的纸媒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