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光有钱没有人,做不成事”——访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2015-08-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明远
“古籍出版正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没有钱,当然做不成事;但光有钱没有人,也做不成事。如今令我们最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在第30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的主题论坛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的发言直指业界存在的问题,得到与会者的支持。会后,高克勤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结合上海古籍出版社基本情况,就如何进行古籍编辑人才培养进行了分享。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近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吸收新人情况如何?遴选人才有怎样的基本衡量标准? 高克勤:古籍整理出版是出版业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古籍专业编辑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以来,上海古籍出版社没有大规模扩张,编辑队伍比较稳定。这几年,我们按照社里需要招聘人才,最多的时候一年招聘10人,少的时候一年招聘两三个新人。社里有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考古、艺术文献和大众读物6个编辑室,面向高校文史哲专业招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应届生,近两年应聘的学生以博士生居多。 每年最终进入考核视野的一般在10~20人。在筛选简历时,我们要求应聘的人才一定要与古籍整理方面专业对口,新闻、经济等文科相关专业应聘者不会考虑。甚至在招聘数字出版方面的人才时,也希望应聘者具备古籍整理方面相关专业背景。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招聘新人时,出版社发现大学基础教育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高克勤:这几年所有应聘者入职都要经过严格考试。笔试考的是一些文史基础知识,包括给简体字写繁体字,给异体字写正体字,标点古文,标注诗词格律等。招聘时更重视其基础能力的掌握,但总分300分的考卷,最终应聘者中的高分也只是刚过及格线。而来社工作两三年的编辑一般都能考200多分。坦率地说,本科基础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更好。 在高校人才培养上,问题不仅体现在基础知识培养方面,还体现为学生的知识广博度不足。现在的大学生外语水平、电脑能力普遍比较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比较精深,但是知识面普遍比较窄。比如新编辑审稿时,对于跳出专业方向以外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因为面对的稿件包括古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编辑应该成为杂家,需要在知识面广的基础上做到专业精深。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人才的“传帮带”方面,出版社面临的形势有怎样的变化?具体是如何适应形势改进的? 高克勤:如今的“传帮带”没有以前从容,这是受人才结构变化以及工作量增加影响的。以前上海古籍社里有一大批老编辑,新编辑进来后会有个拜师仪式。现在的编辑团队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传帮带”和以前手把手教不一样了,编辑的成长要看老前辈的垂范与影响,也要靠编辑自身的悟性。现在青年编辑工作一两年后同样有效益指标的考核,这样边工作边学习,压力就比较大。原来,编辑一年审稿量在100万字左右,而今一般要超过300万字。此外,现在来稿质量比以前有很大下降,稿件中存在的差错进入编辑出版流程,编辑就要对此负责。 目前,稿件的三审由社领导、富有经验的老编审负责。他们审稿时看到不足,会直接向新编辑提出。社里的年轻编辑也会参加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等提高业务水平,除了从网上了解信息外,也通过参加上海书展和到书店、图书订货会等实地了解市场情况。社里历任领导都很重视对青年编辑和青年干部的培养。我在担任社长后,每年都会针对性地看一些35岁以下编辑的书稿,在了解年轻编辑能力的同时,也给他们做一些示范。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生存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中,出版社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似乎非常重要,你们是怎么做的? 高克勤:即使招到合格编辑人才,能否留下来也是一个问题。古籍编辑的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但收入与其他行业或其他出版社相比并不高,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社古籍编辑人才流失严重。对此,我们也能充分理解。 现在招聘的新人中,老家在外地的博士生越来越多。他们毕业时已年近30岁,一些人才不肯放弃自己的专业,认为到专业出版社可以实现理想。像社里有个编辑曾经说,整天看书稿还能有工资发,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新人在刚入职时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出版社需要对他们给予照顾,为他们提供宿舍,让他们在安家前有个过渡期。新人入职后暂时没有创造效益,也让他们享受部门老同志的成果,根据编辑室的效益领取年终奖。只有通过这样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出版社才能够实现薪火相传。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