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清风拂面 气息宜人――细解《新京报》气象新闻标题

2015-08-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期点评人:黔中早报社总编辑 刘正红


  气象报道摆脱“报眼式简报”(头版标注当日温度及晴雨状况)和“夹缝式快报”(内版空闲位置寥寥几行文字叙述主要天气特征或突发气象事件)的窘境,被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品种来经营,是从《南方都市报》2003年设置气象新闻专版“风云榜”开始的,这一引领报业风气之先的举措,被传媒界和气象界共同视为我国报纸在气象报道领域的重要突破。而由《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精心打造的《留神点!别拿高温不当杀手》《干了112天 终于湿了》等气象新闻标题被业界广为传扬,并引发《新民晚报》《华商晨报》《北京青年报》等同行陆续跟进,《气象万千》《看天气》《出门指南》等特色专栏受到报纸发行区域读者的好评。

  气象新闻也要更新“气象”

  转眼已过去12年,移动互联网大潮彻底颠覆了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气象预报APP客户端如墨迹、懒人、天气通等的强势推广,气温变化、风雨阴晴状况、恶劣天气预警等基础信息已不一定非得从报纸上获取。

  近两年来,《南方都市报》在整体推进融合新媒体技术转型过程中,用具有互联网特质的“主页”“南都有数”“南都轻应用”逐步取代了“风云榜”等专版,而天气指数则结合手机定位功能在APP、微信公众号以及新媒体客户端“并读新闻”呈现——该报对气象新闻发布平台的转移,成为国内相当一部分纸媒的改革范本。

  然而也有例外。市民对气象信息的刚性需求,一些受众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对“看报识天气”的习惯性阅读与存档(集报与剪报),探析天气规律对提升新闻服务价值的积极作用,使得不少都市报依然重视气象新闻在纸样上的呈现,不仅保留了专版,而且不断探索天气预报内容在当前形势下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效果。《新京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纵观该报近几年的气象新闻采编实践,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天气预报的报道模式,从直线报告升级为立体解读,在概述全国气象的前提下重点解读影响本地的典型天气;另一方面,拓展了报道形式,既有图文并茂的气候特征传达,又在预报气温指数、空气质量的基础上融汇节气常识、民俗风情、地理史话、出行建议等,很接地气。

  值得一提的是,《新京报》非常重视气象新闻的标题制作,其气象稿标题不但符合准确及时、特点清晰、贴近公众、预报留有余地、趣味性与科普性并重等原则,而且反映出当前国内都市类报纸在气象新闻领域的典型特质。

  标题制作变中求新

  从总体上看,《新京报》在气象新闻标题的制作上善用短句,讲究章法,力求以简练明了的句式精要传神地表意。其呈现在气象版的主打稿标题要么引经据典、化用诗词,要么紧跟时代潮流、嵌入网络热词,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来生动鲜活,体现了该报编辑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一,活用古典诗词、传统楹联、流行歌名或热播影视剧名称,将天气状况的关键词融入其中,好懂易记,耳熟能详,有利于信息传播。

  以该报2015年部分气象版为例,比如运用古典诗词的有《小雪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大风起兮尘飞扬》《风约两日后》《飞絮渐欲迷人眼》《薄衾不耐夜雨寒》《北风徐徐 夏木阴阴》,其中《尽千万里晴空 过百十桥北风》堪称精妙之作。

  借鉴流行歌曲名称的有《被风吹过的蓝天》《像沙像雨又像风》《阳光总在风雨后》《下一曲:多云》《雨的主打歌》《雨一直下 天气还算“融洽”》等,令人印象深刻。

  参照影视剧名称做的标题有《人间三月天 莫负好春光》《春风沉醉的日子》《暖风融融 万物生长》《雷雨恋京 寻晴季》《不期而“雨” 像不像爱情》,其中5月7日《一封初夏的来信》和5月8日《一封暮春的回信》模仿同一部电影的名称,在编排上相映成趣。

  其二,娴熟地使用拟人、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制作标题,并主动适应媒体发展新趋势,将新鲜、爆红的网络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气象报道的标题题中,令人感觉新奇,过目不忘。

  例如,《风婆婆交出“管辖权”》《气温抚摸30℃门槛》《春不服老 夏亦倾情》《清风“搭讪” 气温“低调”》《雷雨,今天别爽约了》《蓝天醉别 雷雨独酌》《蓝天,好久不见甚是想念》等,6月30日A20版《阳光,欢迎光临》用迎宾口语表达对晴天的渴盼,而7月7日A20版《小暑拿手菜:“红焖”桑拿天》调侃小暑当日的酷热,俏皮感十足。

  网络热门词语的嵌入,无疑会让气象新闻标题更为生动。《云来了 阳光不任性了》《DUANG!最高温31℃》《35℃ 炙热的美丽,你懂的》是这方面的典型。但《新京报》的编辑们并不满足于这种热词套用,他们经常把互联网行业的惯用术语“嫁接”到气象新闻标题上,例如《今天继续“清冷模式”》《你的好友“夏天”已上线》《雷雨主题包即将下架》《蓝天白云 相约刷屏》《“烧烤”模式开启》,“上线”“刷屏”“下架”“模式开启”等词语的加入,增强了语言张力,读起来鲜活灵动,让人倍感时尚好玩。

  其三,作为首都主流都市报,《新京报》始终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动态和环保状况作为报道重点,聚焦市民及游客普遍关心的气候热点话题,并通过标题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让公众从中感知突发天气和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

  这一点,突出表现为《新京报》对雾霾这一京津冀地区空气主要污染源的持续关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今年该报直接突出“霾”“尘”“雾霾”“污染”等字眼的气象新闻标题逾20个。这些字词单独来看有些触目惊心,但经过气象版编辑恰当处理,提醒功能的人性化和信息服务的价值明显提升。

  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今年上半年雾霾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月份和3月份,《新京报》在这两个月的气象新闻即为明证——《雾霾怎么破 有请冷空气》《此波污染本周五好转》《霾伏》《小雪悄然至 雾霾撵不走》《北风复工 雾霾怯场》《晴朗撤退 灰霾回潮》《霾去 花开》《浮尘扰周末》《后天跟污染说再见》。

  与雾霾天令人忧心截然不同,明媚晴朗的蓝天是公众喜欢看到的。《新京报》及时抓取好天气资讯,亲切地推送给读者,例如《今日主菜:晴天》;而更见采编功力的是一组以“蓝”为基调的标题——《“极品蓝”陪你过周末》《还约吗?“北京蓝”》《老板,再来一杯蓝天》《雷雨唱罢 “北京蓝”归来》。

  此外,结合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时事热点,撷取最能表达其特征的关键词作为标题要素,这种做法往往以小见大,妙趣横生,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如将网购、商演等现代消费元素导入新闻标题,让《新京报》气象版充满了生活味和新潮感,具有代表性的是《你的快递“烟雨江南”已签收》《雷雨“买一赠一”》《巡回演出嘉宾:雷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