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慢新闻到微新闻: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建构核心竞争力

2015-08-05 来源:中国记者

  提要:今天的传播队伍已不再是职业记者独家垄断,而是“用户产生内容”。未来的传播大军,将有更多民众参与进来。那么,职业记者如何发挥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力的附加值?作者的建议是从重视“慢新闻”和“微新闻”入手。

  关键词:新媒体 职业记者 竞争力 慢新闻 微新闻

  □ 文/潘 新

  舍快求慢,建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的能力。

  过去,信息发布权掌握在职业记者手里,网络时代改变了信息发布的格局和渠道,人们只要申请或注册一个新媒体账号,就拥有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运用,更降低了人们进入传播领域的门槛。于是,一场无声的竞争就在公民记者和职业记者之间悄然展开。

  职业记者能写的稿子,人们用140字的微博也可以呈现。职业记者拥有发稿的媒介平台,也有微博、微信、论坛等传播渠道,就连视频、音频这些相对比较专业的电子信息,随着一些智能软件的开发,也变得简便而容易操作了。因此,原先职业记者所拥有的职业优势就褪变成为一种职业竞争能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新媒体时代,职业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它是不易被“公民记者”所模仿、自身所特有的知识、技能和优势。简单地说就是:我比“公民记者”更专业。

  构建职业记者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工作重心的转移

  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职业记者抢发新闻是工作重心,追求时效是天职。今天,新媒体风声水起,传统媒体因受出版周期限制,做快新闻日渐式微,价值衰减,原先的优势变成了短板。职业记者必须把自己的最长板发挥到极致,才能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新木桶。这个长板,就是“我们不再告诉读者刚刚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大家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①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分析,更全面的视角。

  因此,职业记者必须转移工作重心,让新闻慢起来。如《新京报》记者为了完成一项独家报道,在内蒙古驻扎了50天,寻遍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到位的调查采访。这样的采访力度、支撑信源和文本呈现是公民记者个体无法完成的。又如为了全面还原王立军从发迹、治警到打黑以及后来的涉入杀人案件的过程,《南都周刊》记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度采访,呈现了5万多字的相关报道,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正是实现职业记者的长板优势最大化。

  2.质疑精神的培养

  对职业记者来说,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新闻事实,但事实不等于真相,求得真相的可靠办法就是心存质疑。当你了解到事情梗概之后,一定要有“为什么?”“是这样吗?”的质疑,一定要从其他信源中求得真相,求得平衡,努力使事实符合真相。原央视主持人王志在采访中预先设定不相信任何事情,一切的探索都是在现场采访中通过质疑式的问句实现,质疑也因此成为王志的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种风格。

  当然,这种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基于理性、独立的思考,是否定之后的肯定。这样的专业素养是一般民众所缺乏的,是职业记者做深、做透慢新闻的内在驱动力。

  3.数据信息的运用

  过去,职业记者报道新闻主要依赖自己的观察,即使是有调查性的采访,选取的样本也比较有限,难以从大数据的积累中进行客观呈现,理性分析,发现事实的潜在规律,所谓记者“记”者也。

  今天,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海量的信息,以及一些新型的数据分析工具,赋予了数据新的内涵,数据变得可以记录、分析、重组某些事情。如美国Netflix公司利用用户行为数据,“算”出一部爆红电视剧《纸牌屋》。它先通过对海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析,猜出用户观影兴趣和偏好,然后再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得出剧情与走向的最优结构,然后投入制作,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

  这种用大数据算出来的电视剧,成为影视创作一次颠覆性的理念革新,也引发传媒界数据新闻的兴起。如2014年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采用百度手机用户定位信息的分析,推出《据说春运》系列报道,反映春运期间我国人口的迁徙动态。这档数据可视化的专题节目,传递了未来传播的新方式、大方向——数据化新闻制作。

  因此,学会从专业渠道获取海量数据,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发现和沉淀客观事实潜在的规律,最终以多元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就成了数据化时代职业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4.叙事方式的改变

  相比传统记者较为固定的报道方式,“公民记者”那种不拘一格,活泼清新,甚至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方式,让用户有了新鲜感、刺激感,某种程度上暗合了用户的接受心理。那么,传统记者改变的路径在哪里?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控制世界,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因此,会讲故事的记者才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所谓会讲故事,就是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就如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样的改变,不仅可以提升职业记者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媒体的传播力。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到央视的《百姓故事》《感动中国》再到地方卫视的《传奇故事》《新故事客栈》等,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使得文字更好看,节目更精彩,记者的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得到了最优体现。

  改变语态、微写新闻,提升竞争力附加值

  媒体融合的今天,职业记者必须改变我写你看的传统理念,以用户思维思考产品生产,考虑用户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产品?然后能自如地运用文档、表格、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APP等,为不同的用户群生产不同形态的产品,并适时发布在融媒渠道上。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地震。就在强震发生5秒后,新华社记者周盛平向全球首发该国地震的消息,发布方式就是最快捷的新媒体语音方式——抓起电话向编辑部说:“赶紧发快讯!”随后,马上冲到大街上,用手机拍摄了楼体倒塌的现场照片传回总社。

  所以,今天和未来的职业记者在建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须具备全能的采编能力,提升竞争力的附加值。具体操作中应注意:

  1.文体文风的改变

  受职场浸淫和职业技能的教化,职业记者都会形成一套严谨、缜密的采写流程和规范,比如注重标题撰写,重视导语构思、行文结构等,而微新闻只需三言两语,随手、随性记录下自己身临其境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太严格的文体格式和文本规范。因此,职业记者必须迎合这种即时表述事实的新语态,写出“短、灵、快”的新文风。

  2.手段平台的匹配

  “今天,所有新媒体形态都以社交化和移动化为根基,象征着新生的媒体形态正在从内容提供型传媒走向关系运营型传媒,互动、社交、移动、超细分、超便利为基本特征的关系运营型媒体,其竞争力核心已不仅是提供内容,更体现在如何提供、提供什么、是否匹配。”②

  从硬件设备上看,职业记者采发微新闻的优势大于公民记者,“移动采编系统”允许在新闻现场方便的上传各种介质符号的信息。对职业记者来说,重要的是能够合理运用不同表达手段呈现不同新闻,然后寻找到合适平台如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发布。“在遇到较为重大或重要新闻时,记者应该成为媒体账号的运营者,在最接近新闻前线的地方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发于新媒体上。”③

  3.考核机制的变革

  媒体考核记者一般是根据记者完成的工作量,基本没有考虑播发后的互动效果和传播影响。因此,职业记者每天外出采访,回来写稿,交给编辑后就算完成了工作,其产品就像“罐头”,做好了就不能再添加。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台,可以多点接入,可以不断增添新内容,可以互动分享。因此,微新闻上线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上线后的跟进、互动和回复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对记者的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可根据用户的阅读量、分享量、评价量、转载量、点赞率等来考核记者,从利益关节点上激发和刺激职业记者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附加值。(作者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杨波:《全媒体转型:转什么?怎么转?》,《新闻记者》2014年第9期。

  ②肖明超:《媒体行业如何变?5大趋势抢先看》,《趋势观察》。

  ③寻空:《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虎嗅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