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评价:反思与完善——基于3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2015-09-11 来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丽芳;

  【Author】 LIN Lifang;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机构】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要】 学术期刊要不要评价,应该由谁来评价,又该如何评价,是近年来经常为学术界、期刊界乃至科研管理者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需要评价"持肯定的态度,而且大部分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不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虽然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的呼声很大,但大部分人认为学术共同体为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会遇到障碍,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仍是各界首选的评价主体;"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是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首选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学术期刊评价内容应是"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和"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呼声最大。为提高学术期刊评价水平,应建立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构建专业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完善"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应体现"学术"和"期刊"两方面。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 学术共同体; 定量评价;

  【基金】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2015年院级科研项目(2015B02)

  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自发性的自然阶段和计划性的人为阶段。在自发性评价阶段,期刊之所以被认可,完全取决于学术界同仁的认同,比如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法学期刊《耶鲁法律杂志》、《哈佛法律评论》,其权威性并非源于所谓的“核心期刊”。计划性评价的典型代表是“核心期刊”评价。虽然核心期刊研制的原始功能是为图书情报机构收集、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但其实际功能早已演变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广泛应用于期刊评价等领域。核心期刊确实为期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专业评价机构通过量化指标取代学科专家的复杂评价,绑架了学者的话语权,滋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于是,不少学者呼吁学术共同体应该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甚至有学者认为“核心期刊”应该走向终结。那么,学术期刊到底要不要评价?应该由谁评价?又该如何评价?为更好地了解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本文特设计并发送了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一透析,以期对学术期刊评价有所裨益。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表面上看。一个期刊榜单只是对期刊的排序和分级,但其背后,却捆绑了学术链条上几乎所有人的利益和名誉。对学术界、期刊界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来说,期刊排行榜特别是“核心期刊”的权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期刊界之所以重视““核心期刊”,是因为如果刊物能进入“·核心期刊”,刊物的来稿数量和质量会陡然上增,刊物学术影响力也随之提高;如果刊物无缘于”核心期刊”,将很难吸引优质稿源,刊物质量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学术界之所以关注“核心期刊”,是因为高校和政府行政权力部门往往以此为据来对学者们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等级评定,即所谓”以刊评文”,而这种等级评定将影响学者的职称评审、津贴评定、课题申报、评奖以及学位论文的获取等。科研管理部门之所以需要“核心期刊”,是因为这种”以刊评文”的量化管理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简单方便、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用“核心期刊”作为标尺,对论文进行评价。因此,本调查问卷的对象设定为学术界、期刊界以及科研管理部门。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10份,收回率为777.5%;有效问卷为300份,有效率为96.77%。在300份有效问卷中,教研人员、编辑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各100人。其中,大专院校的76人,占25.33%;本科院校的146人,占48.67%;干部院校的78人,占26%。大专学历4人,占1.33%;本科学历92人,30.68%;硕士研究生134人,44.67%;博士研究生66人。22%;大专以下学历4人,占1.33%;初级职称20人,占6.67%;中级职称98人,占32.67%;副高职称126人,42%;正高职称56人。占18.67%(见表1)。



  调查问卷围绕“·学术期刊要不要评价”、”学术期刊应该由谁评价”、“学术期刊应该如何评价”等设计了若干问题,于2015年2一3月通过邮件、现场等形式发送问卷,并以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与部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综合问卷数据和面谈内容,分析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完善之策。

  二、学术期刊评价的当代反思

  (一)学术期刊是否需要评价

  学术期刊是学术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尽管学术期刊评价为反映学科的发展规律,历经了一个由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简单指标到复合指标、单一方法到单一方法与组合评价共存的动态发展过程,但其评价带来的负面结果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批判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制,认为这种评价会阻碍学术的繁荣与发展,甚至出现了”学术期刊不需要评价”的声音。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有242人。占80.67%的人认为“有必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认为”没必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有42人,占14%;而对学术期刊评价持“无所谓”态度的仅16人,占5.33%(见表2)。在”学术期刊评价是否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这一问题上,有72人,占24%的人认为“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114人,占38%的认为”不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108人,占36%的人认为“说不准”;”‘不清楚”这个问题的有6人、占2%(见表3)。





  (二)学术期刊应该由谁评价

  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主体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如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期刊方阵,奖项分为“‘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奖期刊”、‘“双高期刊”;各类期刊出版行业组织,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奖项分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等;各类专业期刊评价机构,比如不同机构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等;另外,还有各高校、科研单位等,如各单位制订了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期刊目录,赋予不同的分值,并在单位内部使用。近年来,学术界呼吁学术共同性应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主体应为”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占35.2%,排在第一位;认为应为”学术共同体”的占24.34%,排第二位;认为应为”高校、科研单位”的占18.42%,排在第三位;认为应为“各类期刊出版行业组织”的占15.46%,排在第四位;认为应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仅占6.58%,排在最后一位(见表4)。在对“如果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为学术共同体,你认为会不会遇到障碍”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超过一半(156人。占52%)的人认为”会”遇到障碍;认为”说不准”的有96人,占32%;认为”不会”遇到障碍的仅16人,占5.33%;有32人,占10.67%的”不清楚”这一问题(见表5)。





  (三)学术期刊应该如何评价

  在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式中,核心期刊评价是对学术界影响最深的一种模式。核心期刊评价基本上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方法,其评价内容主要是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而缺乏对期刊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等的评价。本次调查对象中。有216人。占72%的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应由“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和”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共同组成;有64人,占21.33%的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内容应为”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仅20人,占6.67%的人认为学术期刊只要评价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见表6)。对”你认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应是什么”这一问题,有180人,占60%的人认为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有98人,占32.67%的人认为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认为应以“定量方法”评价的有12人,占4%;认为应以”定性方法”评价的仅1人,占3.33%(见表7)。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需要评价”持肯定的态度,大部分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不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第二,虽然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的呼声很大,但大部分人认为学术共同体为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会遇到障碍,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仍是各界首选的评价主体;第三,”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是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首选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学术期刊评价内容应是”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和”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呼声最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没找到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替代评价模式之前,完善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学术期刊需要评价,这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声。核心期刊排行榜虽然不是政府规制的产物,也存在诸多负面问题,但其仍然充当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认可度较高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有三家--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但这三家评价体系的重合率仅为30%-4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国际交流。学术期刊评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但各类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各自为政,无法用统一的标尺衡量期刊质量;哪怕是同一个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也只是对部分期刊进行评价,无法充当所有期刊的评价功能。为此,应尽快建立全国公认的官方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应用统一标尺对所有的期刊进行评价,而且其评价结果应公布各指标的具体分值,各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对比指标的分值发现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真正发挥学术期刊评价的促进功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专业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以专业评价机构为主体的定量评价。这种工具理性注重科学成果的可测量性,又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学术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技术测量工作,学术成果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学精神是无法被数学工具所测量的,其蕴含的创新性、思想性及规范性也是难以测量的。而这些内容唯有学术共同体才有能力解决。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内在精神、文化生活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兴趣目标和价值理念,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相互尊重、影响和联系,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而构成的群体。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其成员坚持学术性标准,体现了学术人当家作主的学术活动的内部逻辑。不过由于受到学术风气、学术体制、学术利益和学术传统等的影响,任何一种看似科学的评价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因此,建议专业评价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相结合,构成学术期刊的评价主体,相得益彰,有效提高评价水平。

  (三)完善“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体现“学术”和“期刊”两方面

  现行的核心期刊定性评价阶段,一般都聘请了专家对刊物进行评审,并赋予一定的分值。理论上,定性评价能够弥补定量评价的缺陷,其结果应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这一环节基本是走过场,因为事先通过定量指标计算出的排行榜已成事实,所谓定性专家评价既无组织更无讨论,哪怕有不同声音也会被淹没在众多的没有交集的专家评价意见中,最终成了一种装饰品。建议定性评价阶段,专家能深入到期刊文本内容进行审读评价,而不是凭自已对期刊的了解,仅审查学科定量核心期刊表的期刊数目和排序。另外,学术期刊是”学术”和“期刊”的合一,其评价应兼具”学术”和“期刊”两方面的内容。但在数字化网站中,期刊形式已不存在,期刊形象也基本丧失。建议学术期刊评价增加栏目设计、选题策划、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装帧设计等指标,多角度反映编者的办刊理念和智慧,全方面考察学术期刊的质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