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深度是核心竞争力2015-09-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邹韧
“这是《北京周报》,可是咱们国家唯一的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创刊,是中央重点对外宣传刊物之一。那个是《今日中国》,那边的是《人民画报》……”9月18日,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开幕式刚一结束,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就马上赶到外文局展台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采访,他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外文局展台上的各种期刊。 本土化战略迈出扎实步伐 谈起中国外文局的期刊走出去,王刚毅可真是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历史很长,可以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回顾外文期刊走出去的过程,王刚毅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初,应该说对外宣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小时候学外语,也是靠这些外文期刊培养起来的兴趣,记得那时有《北京周报》《人民画报》《人民文学》等,都是那时大家经常看的。”王刚毅回忆说,而当时在国外,外国人也只能靠这些杂志来了解中国。 “尽管很多外宣期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采访队伍,但因为当时思想还不够开放,所以没有雇用过当地的员工。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逐渐打开,国外了解中国的渠道以及手段也开始增多,这就给外宣期刊提出了新的课题,形成了新的挑战。”王刚毅介绍说,为了应对挑战,外宣期刊开始尝试雇用当地员工,这些外籍员工要热爱中国,了解中国,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除此之外,他们开始将期刊的策划端口前移,让驻外人员参与每期的选题策划,这样国内和国外就形成了一个策划团队。而后,又将期刊的发行端口前移,利用当地发行队伍和发行渠道来做发行。与此同时,北京总部的外籍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加,很多外籍员工不仅是编辑,也是推广、销售人员。这些外籍员工去采访,用他们的母语写文章,还可以直接与负责把关的中国员工进行沟通,如此一来,期刊的内容就从策划阶段到撰写阶段,再到最后沟通阶段,更加贴近读者,从而大大提升了期刊内容的吸引力。 制作符合网络传播的内容 王刚毅认为,当今面对网络的冲击,外宣期刊不改革一定是死路一条。不过,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期刊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让期刊发行模式发生了转变。这就迫使各个期刊必须加大网络内容的制造,当然这也自然极大地丰富了期刊的报道内容,从而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王刚毅也谈道,期刊社也不能盲目地应对网络的冲击,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与内容建设很好地结合,突出期刊的言论和深度报道,这样期刊才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他认为,外宣期刊在内容上要进行深化和改革,首先要贴近读者,不仅要让国外读者对期刊中所介绍的中国感兴趣,同时还要明白,国外的读者也希望了解中国对国际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是怎样的态度和立场。因此,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时,他们主张要加一些外国人不知道的相关背景,然后还要把我们的观点用外国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表达,例如通过列举一些他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让他们明白。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很多期刊在线下会组织一些读者见面会。“像人民中国杂志社在这次刊博会上就召集了湖北师范大学日语系的老师带着他们的研究生一起聊聊天,请学生们谈一谈杂志还需要在哪些地方加强或改进。”王刚毅介绍说。此外,现在还会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方式与线上的用户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纸质期刊所存在的不足。据了解,现在外文局旗下的每个期刊社都有自己的网络板块,并且针对网络平台制作出符合网络传播的内容。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