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青年》杂志百年祭

2015-09-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江作苏

  世事沧桑,百年一瞬。《新青年》的文化星火,早已势成燎原,而《新青年》深蕴的文化精神更应该永远光大,代相传承

  100年前的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它初似一棵新芽,继而犹如一面大旗,高张“赛先生”和“德先生”的义理,由一份杂志的主张,发展成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追求目标。可以说,在当时的出版环境下,《新青年》把传播与宣传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也在中国期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今天办刊的视角来看,《新青年》首要的是重在内容建设,它是“内容为王”主张无可辩驳的时代标杆。《新青年》曾刊载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李大钊的政论文《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陈独秀的政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这些作品,在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此大量的重头文章集中于《新青年》首发,其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地位自然由无名而驰名、由微言而大言、由孱弱而强大,成就了自身的崇高历史地位,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口碑。

  从作者队伍建设方面而论,《新青年》杂志无疑有着非常成功的实践。在当时黑暗的中国,搞一般的政治革新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多方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前身)。而正是陈独秀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革命者,把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聚集到《新青年》杂志周围,成为保障稿件质量的重要举措。毛泽东、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这些人士无一不是作者,其后又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由历史而观,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初始以作者身份,成就了《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的办刊艺术和风格开风气之先,为我国期刊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新青年》杂志突出的特点,其荦荦大端者多矣,在此难以尽数,仅就刊物栏目建设而言,就如珍馐杂陈,兼具多能。如《新青年》在以发表重头政论和文学名作为主的同时,亦设有小品文专栏,在这类栏目下发表了陈独秀的《复辟与尊孔》、李大钊的《青春》、吴虞的《吃人与礼教》、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及其他随感录。而毛泽东当年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小品《体育之研究》,更是立意质朴,别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

  世事沧桑,百年一瞬。《新青年》的文化星火,早已势成燎原,而《新青年》深蕴的文化精神更应该永远光大,代相传承。

  以今之视昨,犹昨之视史。在当时的条件下,《新青年》的成功,其原因后人可以作出多向、多元评说。作为今天的新闻出版人,我们在百年之后再观《新青年》,当以求取其精神为归依。借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要有那么一股“气”和“劲”。

  试想,在封建尚存,大夜弥天的旧中国,像《新青年》这样的文化产品能够存世,一定会遇到无数困难、无数风险、无数非难,至于传播的物质条件更是简陋,而其聚合之道,可称上乘,转化之功,难有匹敌。以今之条件,国家基业已厚,技术支撑强大,然较之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之殷,包括期刊在内的文化产品仍差强人意,而似《新青年》之文化名品、精品则更显不足。

  这些,只待吾辈以更高之“精”“气”“神”以进取之。在面对无言之历史巨擘、共尊之文化大作时,我们一切自辩之心,都应归于自省,惟宁静中激发,自省中奋起,方为《新青年》百年之祭时,你我应有的一瓣心香。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