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曾经在《IT经理世界》杂志工作11年,历任记者、执行主编。2009年6月参与创办了《商业价值》杂志、2010年依托杂志创办了“极客公园——GEEK PARK”(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者社区网站),2013年12月卸任《商业价值》杂志主编职务后,专心打造“极客公园”的2.0版本,在创新与挑战的路上继续勇敢地探索着……
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纸媒的转型提供了巨大机遇,不少报纸杂志通过自己的APP移动客户端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但目前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纸媒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找到新的价值并形成新的影响力,成为传统纸媒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2013)》中,杂志类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二的《商业价值》杂志引起业界关注。这本2009年创刊的专业性杂志,在5年时间里,依靠什么赢得了如此的影响力?又用怎样的模式来获得新价值?它有哪些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理念和方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商业价值》杂志的创始人张鹏。
技术主导《商业价值》走向
记者:《商业价值》杂志一直在关注互联网技术与网络推动的商业变革,把“立足于前沿商业管理思想、捕捉最新商业趋势变化”作为媒体的核心能力。当初《商业价值》为何要选择这样的定位?
张鹏:在创刊之初,我们判断互联网一定会成为未来影响商业的关键领域,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定位在了一个很前沿和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领域,并立志在中国互联网商业领域打造一本思想新锐、为高端商业人群提供商业趋势判断的新型媒体。这种定位在当时来讲比较超前。《商业价值》杂志“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技术商业”媒体。所以说,《商业价值》的定位源于我们对于技术的信仰,因为我们相信在互联网领域里,好的技术产品永远会成为被人记住的先决条件。
记者:《商业价值》创刊不久就开发了移动客户端的APP应用,而且当时深受用户喜欢。作为一本纸质媒体,当初是如何想到要在移动互联市场发展的?这样的发展策略会不会影响你们运营纸质杂志?
张鹏:《商业价值》创刊不久,我们就看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潮流已经到来,这种趋势为未来的传播平台提供了新的机遇,当时就决定立即展开《商业价值》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工作。用了不到半年多的时间,就将最早版本的APP上线了。初期,我们团队的人员比较少,但都很精干。移动客户端的上线,并没有太影响我们运营纸质杂志。在经历了一个缓慢增长期后,我们的APP客户端一下子就突破了20到30万左右的下载量。
记者: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APP客户端已成为纸媒转型“移动”市场中最常见的技术产品形态,您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端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张鹏:作为一个手机的APP客户端,从技术上说产品必须具备:最新设计的UI、流畅和时尚的阅读体验、便捷的分享方式和畅快的沟通形式。我在《商业价值》工作期间,APP产品一直坚持“简洁、方便、通畅”的特点,并从开始到现在依靠技术的不断更新,实现了几十个版本的更新。在APP客户端里除了有杂志的优秀内容外,还增加了有关互联网商业领域的“快闻”(一种资讯),每天更新一次,这部分内容只在客户端上推送,不在纸质上落地。这使得《商业价值》从一本纸质月刊,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上的周刊,这样的变化提高了我们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频次,增强了对用户的粘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首先,你的产品技术一定要好,要先进。其次,内容要优质,要有真正吸引用户持续关注你的文章。第三,你需要不断更新你的产品,即定时迭代。截至2012年年底,《商业价值》的APP客户端应用已经覆盖苹果、安卓手机和iPad等终端,总下载量已累积达到150多万次,曾经在苹果商店(Apple Store)商业类下载排行中进入到前5名之列,其微信公众号的“周活跃”用户量也达到了6至7万。
记者:您觉得在您担任《商业价值》主编期间,《商业价值》在移动客户端领域获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张鹏:我现在离开了《商业价值》主编的岗位,回想起走过的4年多时光,我感到自豪的是,现在获得的品牌价值与业界口碑,是因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坚持了一个正确的、并用4年多的时间不断巩固的决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拥抱技术,抢得先机。初期做移动客户端时,我们算得上是中国杂志领域里做得比较早的几家之一,而且赶上了当时手机的IOS与安卓两个操作系统正兴起的潮流,因此所开发的客户端能适用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由于很早就确定了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新形态,并且坚持技术主导产品的理念,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二,坚持免费原则。创刊初期,就决定在移动客户端上,每天免费向用户推送精选的几篇优秀文章,由于推送的文章量不大且内容优质,所以用户客户端打开的频率很高,通过这个方法触碰他们,这样才最终赢得的是用户而不是读者。当年美国《连线》杂志,在移动客户端实行收费然后下载整本杂志的效果就不如免费的好,因为坚持每天免费推送几篇文章更符合移动客户端的阅读习惯。我们没有完全将杂志内容照搬照抄到客户端上,如果只是做个与杂志内容完全一样的移动电子版客户端,那毫无意义。
第三,坚持技术信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2012年下半年,我们技术人员的综合成本已经超过了内容团队人员的综合成本的投入。打造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你光有内容还不够,必须要有好的产品技术支持,才能让你的内容得到良好的传播。
忘掉纸质形态带来的束缚
记者: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媒体的核心价值就是影响力,而关乎影响力大小的因素因媒介不同而千差万别。您觉得决定《商业价值》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能保证媒体持久的影响力水平?
张鹏: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决定纸媒影响力的关键是优质的内容。有了好的技术产品,我们可以首先吸引用户关注,但最终是否能将吸引过来的用户留住,就要看你的内容是否真的优质。优质的内容一定是由独家、具有前瞻性的好文章组成。早期,《商业价值》就开始关注互联网领域里的创新“新秀”,许多内容都是独家的和有前瞻性的文章。以对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的专访为例。当时小米手机刚推出,很多人并不看好雷军的想法,但《商业价值》认可他,于是就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独家采访了雷军。现在证明,小米手机的成功是得益于雷军当年选择的正确方向。作为纸媒,你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就算你改变再多的形态,也不会有影响力。
《商业价值》一开始就忘掉自己是本杂志,忘掉纸质形态带来的束缚,只把工作重点放在生产优质的内容上。而承载这个内容的可以是纸,也可以是APP或其他的形态。为了能将影响力持久保持下去,在我担任《商业价值》主编的期间就确定了两个策略:一方面我们不断地更新我们产品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向用户免费提供优质内容。是完全、彻底的免费!这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在APP客户端、微博、微信公共账号上免费推送杂志的优秀文章,将我们最优质的内容,完全免费地推送到用户那里。
记者:免费在互联网上提供优质内容,可视为杂志的数字发行手段,这种发行策略会与《商业价值》的纸质发行有冲突吗?您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发行?
张鹏:创刊之初,我们就从没考虑过用纸质的发行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里面其实反映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的一个核心运营理念。我觉得一本杂志要的是影响力,而不是纸质的发行量或是发行、广告收入。影响力对于专业型的期刊来讲,尤其重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就是一切!为了扩大影响力,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你的内容进行数字化的传播(发行),并通过数字化终端将读者转换成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杂志,需要的恰恰是用户,而不是读者(指那种只想读读文章的受众)。读者可能只是看看文章,而用户则不同,他会天天关注你要给他推送什么。传统的杂志,注重纸质发行,走了很多的发行渠道,可是你并不知道你的读者是谁?看完后有什么反馈?他们都爱看什么文章?纸媒全都不知道!可是在移动客户端上,我却可以知道:这个人看过什么文章,爱看什么文章,他是谁,他用的什么终端,我全都清楚,因为他是我的用户!这个成为我用户的人,在我面前是个清晰的主体。这样来看,基于移动互联网上的数字发行价值,比传统的发行要有效得多。纸质杂志的发行量如果达到10万,这已经很多了!可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却是百万以上数量级的规模。
关键的是有多少人看你的内容
记者:您前面提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就是一切!”,那您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纸媒应如何利用影响力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呢?
张鹏:杂志的内容是否优秀,最关键的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看你的内容”。虚高的所谓发行量只是个数字,并没有实际用处。读者如果真看了我们优质的内容,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优质内容免费传播的策略让《商业价值》获得了持久的影响力,获得了触碰用户、联系用户的真正能力,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能力。
传统纸媒都在寻找转型后的新盈利模式,但他们没有认真思考:你的内容过硬吗?你做的内容还有没有真正的价值?你还有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再谈任何盈利模式都是句空话。其实挣到钱只是你影响力的一个结果,当你有了好的影响力之后,如何挣钱相反就变得简单了。我认为,纸媒转型移动互联网,一定要坚信影响力这个关键因素。要坚信好的内容通过正确的传播手段就能获得好的影响力。我之前在《商业价值》期间,一直坚持对每篇文章精心策划,将内容做到极致。当用户培育到了一定规模后,我们开始通过举办活动、提供服务来获得收益。比如,在我们的APP客户端,你会看到很多我们推荐出来的会议与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业界、商界参加的活动,共同来寻找创新的商机与技术成果,而我们从这里是可以获得收益的。
记者:对于传统纸媒而言广告是主要盈利模式,而在移动互联时代,这种盈利模式是否也需要改变呢?
张鹏:以前的传统纸媒,几乎垄断了与读者建立的唯一平台(或是通道),广告商需要从纸媒手中购买这个平台或是通道,然后将广告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全被分散了,纸媒凭什么再去售卖所谓的“独一无二”的通道呢?我在《商业价值》工作期间,我们主要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给厂商提供一个需要去影响的人群,而想要影响这些人群是要通过我们好的信息服务,而不是通过我们的通道(版面)。对于读者而言,你给他好的、免费的内容服务,交换的是他们对你的认同与支持。用户在哪儿,我们就触碰到哪儿。时时影响用户,时时与他们保持互动。对于厂商来说,你能给他们提供一个与厂商进行有效关联的人群。这种独特的服务,对于厂商而言是稀缺的,它比提供一个广告版面或是别的什么通道要有效得多。有了影响力的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有独立、稀缺、有价值的服务,才能创出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先主动“死”掉,然后才能重生
记者:现在纸媒都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他们一方面辛苦地生产着传统的内容,另一方面艰难地探索着新媒体业务,可成功者仍然很少。您觉得主要的原因在哪儿?有什么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张鹏:现在很多传统纸媒想要转向移动互联网来发展,难度很大。根本原因,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创业或是转型都需要选择好时机。《商业价值》当年做移动客户端的时候,全国没几家杂志做,因为早所以抢占了先机。早期的APP移动客户端应用较少,数量可能只有现在的1/10左右,现在的移动客户端可以用“泛滥”来形容。如果传统纸媒现在都转到这个领域来做,难度可想而知。
但机会总还是会有的,只是这种机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纸媒要先主动“死”掉,然后才能重生!这样的代价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我们经常会分析一些传统纸媒“死”了的原因,其实核心的原因,不是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是因为那些纸媒本身已失去了影响力与内容优势。正常的企业,从创立到辉煌,也就二三十年时间,不可能永远辉煌下去,这是个规律。传统纸媒要在还有资源与影响力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死”掉,重新换一个身体,并注入新的互联网基因,然后才可能重生。要想转型成功,一定要在完全不同于传统逻辑与思维的基础上去做,而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做转型式的创新。
记者:如何理解“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逻辑与思维方式呢?如果能够重生,那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张鹏:移动互联网是个完全不同于传统领域的地方,这是基于技术优势的互联网思维逻辑。无论从技术、产品、服务,还是到整个的逻辑与思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两者没有交集,是“隔行如隔山”一样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报业集团还有用户、人才等资源,那就应该尽早地“重生”一个新的企业,开始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新的“重生”企业,不需要“传承”,因为原有的那些理念与思维逻辑,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不这样做,就不会获得成功。
“重生”之初,纸媒首先要深层次考虑:读者在哪儿?用户在哪儿?用户需求是什么?怎么满足他们?当年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只能选择看杂志(纸质的),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那就尽可能让你的内容在上面呈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都可以成为纸质产品呈现的地方。你追着你的用户需求走,就能找到并锁定他们,然后通过好的服务让你的用户与你都获得利益,这就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思路。
然后,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产品。技术信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都是移动客户端,但好的技术产品一定会有好的用户体验与好的优质内容。只有对互联网技术怀有敬畏之心,你才可能将产品打造得精益求精。用户总是先看到产品,体验到乐趣后,再读内容的。移动互联网中的新价值,也许就诞生在来自于对技术高度信仰的团队中——对内容有执着、对产业有理解且做事有精神的优秀媒体人。技术改变世界,媒体影响世界。回归初心,耐住寂寞,就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