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转型期,财经媒体可尝试“大圈套小圈”2015-10-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雪昆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媒介融合与技术创新伴随着经济传播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更有国外的前沿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内容数字化不是革命性转型 在今天这个时代,当经济发生变局、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之时,财经媒体会最先感知这种变化,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问题,其中转型的压力尤为艰巨。 对此,《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分析认为,从目前来看,围绕媒体属性,将内容产品从纸质媒介拓展到各个数字终端的形态融合和转型创新,即“小圈转型”是一条路子。但“小圈转型”面临着规模竞争和差异化竞争的选择:前者难以抵挡以技术见长的互联网媒体;后者在坚守的同时,内容无法收费,广告难以持续,普遍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小圈转型”会很艰难。但是从各方面的调研和分析来看,当下必须要做这样一个小圈的融合转型。其目的不是获得最大的商业收入和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而是继续延续和放大媒体这样一个强势品牌。 媒体现在的发展必须要转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转型。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认为,媒体转型关键在于内容的把握。“不仅是财经媒体,对于整个媒体行业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做的最主要的产品不能赚钱。即使转型之后,我们把内容搬到了互联网上,但是我们的赢利模式如果仍然不能改变,仍然是基于广告来获取利润的模式,那就没有做到彻底转型。现在很多媒体有APP、微信公众号、网站,还有其他利用互联网技术(比如利用大数据)来挑选信息的形式,这仅仅是做到了转型的第一步,将我们的内容互联网化、数据化,但是内容本身并没有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 因此,何刚强调,对于一家独立的商业媒体而言,“小圈转型”必须和“大圈转型”相结合。他解释道,“大圈转型”是指打造以交易属性为特征的业务和产品,实现从媒体收入转向服务性收入。“大圈转型”关键的一点是基于媒体的资源和品牌进行合理化的商业延展。 “在财经媒体转型和变局当中,通过小圈做大品牌,通过大圈做大运营,不仅能实现传播的融合,也能实现商业的融合,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更能继续获得市场发展的可能性。‘大圈套小圈’的转型模式符合未来财经类媒体强势品牌的构建,未来在中国的经济传媒和经济传播中基于媒体、超越媒体,这是必由之路。”何刚补充道。 运用多媒体有“五法”可循 本次论坛上,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不断将各自的所见所闻以及实践体会同与会者分享。谈到媒体转型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财经新闻项目外方联合主任瑞克·邓纳姆(Rick Dunham)表示,当下,人们会在全世界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新闻,而在线新闻是主要的新闻来源。作为记者、编辑,如果想吸引受众,要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其中,作为经济新闻报道,要有更好的规划,专注互动媒体。 对此,LaVida传播公司合伙人劳拉·斯坦顿(Laura Stanton)表示,不断地进行视觉化报道应是财经记者要做的工作。她认为,在进行报道的时候,记者经常考虑的是要作更多的报道还是较少的报道。“有时候通过数据挖掘的思路来进行报道并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数据报道模式。但数据作为基本的信息存在方式,能让我们觉得视觉化报道其实是简单而基础的。” “其实视觉化报道不是报道的最后环节,而是报道的开端。”斯坦顿分析道,很多数据信息都是瞬间的展示,它让人们不断思考该如何使用数据,如何能够以多和少的方式来思考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如何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很多数据信息不断在发生变化,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事件背景。因此,财经记者需要将视觉化报道更好地诠释出来,预先确定报道事件,而不是把事件直接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解读。 目前多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包括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多媒体元素的报道和通过数据视觉化形式、互动式的数据进行报道。邓纳姆强调,财经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专注5个重要原则:其一是整体的实效性,让更多的人看到报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报道感兴趣;其二是简化性,把所有复杂的话题进一步简化,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通过视觉化进行报道;其三是提高报道的解释能力,加强对事件的描述和研判;其四是加强对报道的分析能力,要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跟进和创新报道;其五是充分运用互补元素,包括视频、音频、照片、文本和动画等媒体报道形式,这些要素有利于表达信息,也最受受众喜欢。 国际媒体 积极开拓华语市场 近年来,国际财经媒体纷纷进军中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开始、亚投行的设立以及“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使中国受到更多关注。“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看好中国,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及‘一带一路’的提出,表明中国旨在发展以团结协作、共生共荣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说道。 史安斌认为,许多老牌西方媒体改变了以往的策略,着手进行更为积极的本土化尝试,以期在欣欣向荣的华语传媒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当我们打开一张国外报纸的时候,它可能包括很多推广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新闻记者撰写的,很多内容是广告公司撰写的推广材料,我们有时无法辨别。新闻和广告之间的界限也在模糊,在融合。然而读者特别是“90后”等年轻人,他们并不希望随时随地在新闻或其他渠道上接收广告。 这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教授苏珊·钱德勒(Susan Chandler)认为,抛开新媒体技术对财经新闻的影响,过去10年里,整个经济的萧条也影响到整个新闻和媒介产业。其中,一些做法正备受质疑。比如《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都开始转向多维内容的发展模式,把一些编辑服务销售给广告机构,读者可能会相信他们读到的就是新闻,是由记者以不偏不倚的心态所撰写出来的新闻。其实却不是这样,有些新闻是由其他的广告机构撰写的比较模糊的推广材料。因此,对于媒体而言,一方面要有信息营销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报道的公平性,但根本的是要在报道时设好“防火墙”。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