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新常态,财经报道要“找亮点”“除盲点”2015-10-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雪昆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那么新常态之下,财经报道又该如何适应新要求呢?在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传播”为主题的分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又会发表怎样的见解呢? 如何认识? 经济发展不是百米赛 而是马拉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经济报道?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首先要对新常态有一个把握。常年从事财经报道的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皮树义认为:一方面要有新思维,科学认识新常态;另一方面,要有新作为,努力巩固新常态。 新常态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些媒体并不清楚,甚至被误解为是经济发展上不去才创造出的新词。在皮树义看来,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状态、新阶段。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入平稳发展,由粗放发展转入集约发展,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谈及经济领域新常态报道的变化,新华社对外部经济室主任林建杨表示,过去20年海外媒体和舆论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经济作为一枝独秀引发的关注;二是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全球关注度提升,报道量也在增加。 “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对经济的判断都会不一样,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所以,在报道中要尽可能引用不同的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谭云明强调,经济传播和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财经新闻在新常态背景下,不但是经济发展的良性推动力,还是展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传播跟经济安全存在着正负效应,作为媒体应尽可能地让经济报道发挥最大的正效应,这是经济传播的规律之一。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经济为什么会进入新常态。对此,皮树义认为,就如同跑步可以用冲刺的速度跑百米,但是不可能用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一样,这种高速是不能持续的,因为生产要素的组合、技术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们进入了新常态,但还是刚刚起步,正在爬坡。”与会嘉宾强调,巩固新常态下的财经报道要有“三颗心”,即冷静的心、理性的心、火热的心。冷静的心就是冷眼看常态,顺势而为,不急不躁,不大惊小怪,保持定力,坚守底线;理性的心就是要辩证看常态,平衡而为,要遵循规律,全面把握,经济发展不要太高速,但是也不能失速;火热的心就是积极看常态,尽力而为,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方式。 如何实践? 跟大势消除盲区 抓问题回应关切 在分享新华社对中国经济报道的一些做法时,林建杨着重介绍了对外经济报道的实践。据介绍,新华社一方面尽可能地贴近海外读者,围绕海外受众的关注点抓动态和热点新闻。对外报道中所谓的重要动态、热点新闻是海外读者与舆论关注的中国财经的热点和动态,有时中国读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未必是海外读者关注的。进入新常态之后,包括新常态是什么、稳增长的措施、改革进展等问题,都是海外受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新华社很注重进行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作好解释,多提供背景。“海外读者对中国很不了解,认识也相对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去做好背景的介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杭敏认为,在经济信息和经济新闻发布过程中,媒体应在更多层面上、更多元化的视角上予以关注。当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当发展的动力正在改变,当我们的产业进入了结构调整期之后,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去深刻了解中国的经济议题,是我们做好经济传播首要的基础性工作。” 很多经济事件发生之后,引发了舆论场、媒体平台上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有争鸣。其实很多问题的出现就在于我们没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传播的生态,如何去讲一个生动的、客观的、深入的故事。 杭敏认为,如果经济传播信息发布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传播的生态,当信息出来之时,不要一边倒地只报喜不报忧,而是把一个问题的好处、坏处、潜在的危险和机遇挑战都说清楚,那么,这样的报道可能会表达得更加客观,更加生动,更加令人信服。 皮树义认为,财经报道的内容可把握4个点,即“找亮点”“除盲点”“解疑点”“攻难点”。找亮点就是要报道新成就、新变化,报道有趋势性的变化;除盲点就是要消除认识上的盲区,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解疑点就是解读、解释大家关心又纠结的问题;攻难点就是要研究当前遇到的两难问题。同时,在报道组织上,要跟大势、抓问题。其中,大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报道要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要在渺小的事情上伟大,在伟大的事情上渺小。要坚持问题导向,矛盾不回避、观点不躲避,要回应群众关切。 “主动作评论报道回应舆论必不可少。”林建杨补充道,“观点办报”的理念正是希望评论报道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