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观点:新常态下经济报道的新问题、新机遇。

2015-10-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者按 至今已连续举办8年的清华财经新闻论坛,今年首次以峰会形式聚焦经济传播创新,邀请相关机构负责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共议经济传播中的融合发展与技术创新,探讨新常态下经济报道的新问题、新机遇。为此,本报记者汲取会中观点精要刊于本报,以飨读者。

  ■各方声音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我们设定“小圈转型”的目标,以《财经》为例,我们在内部提了一个说法叫“财经PLUS”。实际上就是希望它基于杂志但超越杂志,基于网络但超越网络,更多要做的是适应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在守住《财经》专业标准的同时,能够以短、快、准的方式,通过独到的评论、视频、报道和可视化产品探索新的媒体融合和创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小圈转型”对于团队的使命而言就是守住专业标准,创新内容形态,探索延伸的可能性。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我们的媒体可以在3个方面实现创新,即内容融合创新、关系融合创新、流程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方面,品质新闻与品质化的信息永远是核心。产销关系融合创新最核心的是要提供卓越的服务,还要提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受众拓展过去只是营销部门的事,现在编辑部门也要介入,要有数据搜集和分析的能力。而流程融合创新方面,因为有了技术,可以不断地把自己需要的理念融入新闻信息之中,这个生产流程再造的核心是组织机构的合作。

  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张伟:我们在做财经新闻传播时,既要做到专业精准,又要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经济信息传播得更加有效。对于财经媒体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传播的是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信息,相对于社会、军事、文化、消费等媒体来说,很多信息具有政策性。财经信息尽管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更具有专业性。比如CPI数据、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到后来政策提出“垄断机制”等一系列概念,普通大众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不像我们专业从事研究的人员那样精准。因此,在财经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原创、热点要求真实准确、快速高效之外,还要保证对信息本身把握的精准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现在西方财经媒体进入中国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手机中文APP。2015年4月7日,《经济学人》推出了“商论”APP,精选英文母刊的精华进行编译,而且推出中文简体字、繁体字版,不仅瞄准中国内地,还意在吸引港澳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文化圈的受众。APP的普及,降低了许多外国媒体进入中国的成本。《经济学人》打造“商论”以后,依托母体优势,具有远高于众包型翻译网站的品牌质量和专业水准,借助中国市场的超高人气,上线一个月的下载量和浏览量已经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也反映出APP平台为西方传媒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空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财经新闻项目外方联合主任瑞克·邓纳姆(Rick Dunham):财经新闻要利用多媒体作报道,不光要有视觉图片,还要专注解释和分析。报道不仅是描述发生了什么事,还要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去判断一下会有什么举措,讨论接下来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如何。此外,对专家来说,要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这种创新型讲故事的报道方式,要求记者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LaVida传播公司合伙人劳拉·斯坦顿(Laura Stanton):财经报道视觉化并不是一个终端游戏,它不是报道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是报道的开端。而作为记者,我们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将图片更好地诠释出来,进一步确定我们的故事,而不是把故事直接抛给读者。现在有了这么多社交媒体和工具,可以让我们很快地制图。但是,作为新闻人,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些数据的规模和样本有多少是比较合适的,要保证图表的公信力,用公正以及正确的方式去反映事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