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编辑的时间管理与激励机制初探

2015-10-2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周晓云

  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编辑大多会目睹人才流动的频繁,这一现象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中与编辑的时间管理和出版社的激励机制有关系。如果编辑的工作时间能合理使用和管理,激励机制到位,那么出版将是一件非常有趣和充满生机、挑战的工作,会让人感到愉悦和有成就感,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有效管理时间

  策划组稿时间应占60%以上

  当下,在一些出版社,三年是一个坎。到了三年,很多编辑面临是去还是留的抉择。大多数人选择转到别的行业,只有少数特别热爱出版的人留了下来。这三年的时间,对于很多编辑而言,是艰苦和挣扎的。在编辑队伍中,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学识渊博、头脑灵活、颇有创见。可是他们的才情都淹没在日复一日的稿件修改之中,粗制滥造的稿件渐渐磨灭了他们对出版的热情。他们戏称自己为“文字民工”,这也折射出当今很多出版社的一种现状。

  其实,对于出版而言,编辑加工只是出版中的一个环节。在现实的出版工作中,这个环节一直被无端放大,占用了编辑90%以上甚至100%的时间。其实,一部书稿能否成为优秀图书,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并不仅在于编辑加工,而在于编辑加工之前的选题策划和组稿。这才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编辑最该投入时间去做的事情。这部分工作应该占到编辑工作时间的60%以上。此外,编辑加工占20%,营销占20%,这才是趋于合理的时间分配。

  现代出版要求编辑参与出版全流程,要承担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营销等所有环节的工作,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于,编辑各环节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生硬分割,势必造成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利于编辑的成长和发展;二是不利于对书稿整个出版流程的控制,会直接导致图书营销的薄弱,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策划,需要编辑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信息的采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编辑而言,了解社会动态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热点无疑成了编辑最紧迫的工作,有的才可放矢。接下来的工作是思考如何将民众的需求与学者的研究打通,编辑出版的工作恰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举例来说,《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的畅销不是偶然的,尽管有学者质疑于丹的讲解并不专业,但不可否认的是,于丹做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引导民众走近经典,而不是敬而远之。就这点而论,《于丹〈论语〉心得》的策划是非常成功的。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功策划了一系列优秀图书,比如陈丹燕的《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等,这些图书都抓住了民众的需求和社会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强,越来越多的国人出境旅游,可是旅游需要相关知识,尤其是到访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欧洲。很多国人对欧洲的人文历史并不了解,陈丹燕的旅行文学书系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

  策划,不仅要熟知市场需求及热点,还要能及时抓住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学会打“品牌效应”牌。以笔者策划并组稿的“加藤周一作品”丛书为例,加藤周一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日本,在全球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晚年和大江健三郎等九位老年学者共同发起组成了“九条会”,把日本宪法第九条视为20世纪人类的重要文献,反对修改这一禁止日本自卫队行使武力的和平条款,并为之四处游走、演讲。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一版再版。笔者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中忱的引荐下见到加藤周一先生,为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当即表达了想引进出版加藤先生文集的愿望。中日关系这些年来一直很微妙,两国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还很不够,如果能适时推出加藤周一先生的作品集,无疑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套书经过国内顶级的日本文学学者,如叶渭渠、唐月梅、王中忱、许秋寒等教授数年的精心翻译,终于在2011年春出版,广受学术界、读书界好评,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在重要报刊上撰文评介这套书。

  与策划紧密相关的是组稿,也就是由谁来写的问题。其实,从广义上讲,由谁来写也是策划的一部分。作者的选择需要编辑事前对作者有所了解,一个优秀的编辑平时会积累、扩充自己的作者库,有了一个好点子,编辑能很快知道找谁去写;或者作者写了书稿,编辑能很快判断出这本书的价值和市场受欢迎程度。能找到胜任写作的作者同样是出版成功的关键因素,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编辑找到一个好选题。有了好选题,又找到能完全胜任写作的作者,图书出版的成功率已在60%以上。

  一个完全胜任写作的作者的书稿质量一般是比较高的,因此需要编辑加工、修改的工作量不会很大,编辑加工会很顺畅,也会很愉悦,进度也会很快。有了前期的策划和组稿,以及后期的编辑加工,编辑会对这本书非常了解。图书出版后,编辑做营销方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完善激励机制

  让编辑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人”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效益好和效益差的出版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效益好的出版社一般都有激励机制,而效益差的出版社则是吃大锅饭,干好和干坏差别不大。

  如果图书在市场上表现的好坏与编辑的奖金不挂钩,编辑没有选题决定权、组稿权,也就没有对图书销售好坏的相关责任。责、权、利三者是分离的,并没统一于编辑自身,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从何谈起?编辑工作需要创造性,但是仅有创造性是不够的,还要兼及编辑工作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增强编辑工作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编辑不再是被管理下的“雇员”,而是为出版社积极创造产品价值和利润的“主人”。笔者曾经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笔者所工作的出版分社曾经效益不好,常年完不成总社年初下达的码洋和利润指标。全体员工商讨对策,大家认为,这支由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组成的编辑队伍,能力不可谓不强,之所以连年完不成指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编辑并没有成为出版社的主人。随后出台的《考核与奖励办法》详细制定了奖励的情形与规则,并立即发挥了作用,当年提前完成了总社下达的码洋和利润指标。

  当下很多出版社积极制定相关的考核与奖励办法,引进激励机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践证明,编辑的时间管理和激励机制会使出版走上良性循环之道,会使出版之路越走越开阔。

  创建个人品牌

  做图书品质的金字招牌

  如果将眼界放得更宽些,看一下其他行业,会发现很多行业都有知名的个人品牌。比如古老的传统行业——剪刀,大家都知道张小泉这个人,张小泉成了剪刀的知名品牌。再比如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大家也熟知它的主持人的名字,窦文涛、鲁豫、李咏、崔永元、孟非、汪涵等,这些人因其制作的电视节目而积聚了显赫的个人品牌效应,人们只要想起这些名字,立刻会联想到他主持或制作的电视节目。做出版也理应如此,这恐怕是做出版的最高境界。如果提到某个出版人,大家立刻会想起他们策划或责编的图书;或者人们想买哪一类书,立刻就奔着某个出版人的名字去。如果真的实现这一点,那将是出版人的无上荣耀,因为出版人是图书品质的保证。

  目前,在整个出版业中,还没有大量的个人品牌涌现。只有少数的几个名字被记了下来,比如为出版人所津津乐道的“金黎组合”。个人品牌的匮乏和当下编辑的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

  时间管理、激励机制和个人品牌的建立是同一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彼此关联。时间管理是编辑对自身的要求和把控,激励机制是出版社给予编辑的外在动力,个人品牌的建立是时间管理、激励机制的结果,水到渠成的自然收获。

  在这三者之中,时间管理是根本,它不仅仅是编辑对自身的要求,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这一管理理念的认同,编辑不仅仅是加工修改稿件的流水线上的“民工”。在时间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引导下,编辑坚持一种图书的品格或出版理想,日积月累,他的个人品牌也会逐渐形成。编辑这个行业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盟,出版事业也会越做越有滋味,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

  (作者单位:浙江文艺出版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