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微信公号怎样玩转时政类选题2015-10-29 来源:中国报业 叶铁桥 苏天翱 崔慧莹
[摘要]微信公号做时政类选题,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它把严肃晦涩的时政类选题,经过不同的手法处理,更软化,更“悦读”,让受众更易于接受。这些微信公号的处理手法也各有不同,主要分三类具体介绍其操作手法。 [关键词]时政类 微信公号 机构自媒体 个人自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微信成为中国最大的信息平台之一。建构其上的微信公众账号,更是成为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力量精心打造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开始认同,纸端、PC端、移动端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存在巨大差异,纸端的表达内容放在移动端呈现,受众的欢迎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相对严肃、晦涩的时政类选题,不做转化直接放到微信端上,打开率可能会非常寒碜。 本文将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两个维度,探析微信公号怎样玩转时政类选题。 传统媒体公号中的解读阵容 作为时政新闻领域的“核心生产力”,传统纸媒坐拥相对强大的新闻资源和生产能力。然而,随着传播格局的变化,时政新闻的传播载体已经发生了迁移,纸媒经常尴尬地发现,自己做出的内容反响平平,被新媒体包装或二次加工后,反而传播面广泛。 这是纸媒需要扭转和摆脱的尴尬困境。借助微信平台推送内容直达用户,传统媒体有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拓展渠道,所以,传统媒体的时政类公号的崛起,是微信公号领域的一个现象级特征,像“侠客岛”“学习小组”之于《人民日报》,“团结湖参考”之于《北京青年报》,“沸腾”之于《新京报》,“海运仓内参”之于《中国青年报》,等等。 这类公号多立足于事实性的时政类消息展开延伸,其常见操作模式,一是深入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如“侠客岛”发表的《中纪委为何突然翻出了一个月前的一桩旧案》;二是预测走向;三是盘点背景资料,如“学习小组”的《共和国十四次阅兵,都在这了》。 如何将时政新闻内容改造成适合微信用户,尤其是适合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乐于接受的样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式。 1. 改“新华体”为“小清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新华社在时政报道上拥有的独特优势,加上新华社的独特文风,“新华体”垄断了时政报道领域。 有人总结“新华体”的几个特点是:第一,围绕主题思想,分解几个理念,一段段深入,展示主题层面;第二,起篇往往较高,有宏观性概述,讲究气势;第三,叙述时点面结合,事理交错,情景交融;第四,往往具有新闻综述的功能,需要适度概括;第五,需要提炼响亮的语句或标志性口号,丰实和提升主题。 “侠客岛”“团结湖参考”等公号,纷纷探索新路,其特点是:第一,舍弃生硬枯燥的套路,改成鲜活表达,文风转向“小清新”,由严肃阅读变轻松“悦读”;第二,视角由精英化转平民化,选择平视而非仰视或俯视;第三,碎片化表达,追求信息量,突出重要信息点,只保留干货。 这些微信公众号写作风格上,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题材,口吻更具亲和力,夹叙夹议的格式中多会使用口语化的词句,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时政的事实和观点都会进行软化处理,但同时传统媒体的严谨性也会保证这种“趣味性”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正因为这种改变,使得时政类微信公号迎来了蓝海。 2. 善于找准用户“调性” 在垂直传播时代,不能再奢求有真正的“大众传播”,新媒体人需要做的,是找准用户的“调性”,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 时政类公号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内容上都做到了极致。比如“学习小组”,其核心定位是:“这些年,与习近平一起进步,共同担当。”精准地提供跟习总书记有关的内容。据了解,“学习小组”目前拥有50万高活跃度组员(粉丝),其中三分之一为公务人员,包括大量厅、处、科级干部,以及一定数量的部级干部和少数党和国家领导人。“学习小组”公号成员陈振凯撰文认为:这些读者,最需要及时迅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了解习近平的治理思想、个人兴趣爱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式行为。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在用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做了很多尝试,努力想寻找到“调性”,即试图通过分析用户的构成、需求来找准定位。“无定位不微信”。在新媒体时代,找准微信公号的定位,才能吸引感兴趣或者符合这一“调性”的受众。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具有集聚效应,分享的内容也更易迅速传播。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是通过报纸内容吸引到的首批用户,所以预计用户主要来自青年群体,但到底年龄在什么区间,仍需要摸索。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是发布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就能获得不错的阅读量;而发布跟育儿、汽车有关的内容,则阅读量惨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的主要用户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到30岁之间,普遍年轻化是这批用户的主要特点。 既然如此,我们此后的内容选择中,就很少选择高于或低于这个年龄层次的内容发布。即使发布相关时政内容,也会想方设法找到跟青年有关的点。如全国两会时,我们就在微信公号上推《总理工作报告中的十大青年红利》等能引起用户共鸣的文章。 自媒体怎样玩转时政 有一些自媒体公号也喜欢做时政。他们立足于某一垂直兴趣领域的受众,开发迥异于传统时政类内容的操作办法,依托自身的专业性积淀制作时政类内容产品,这一模式多见于机构性自媒体和纯粹的个人自媒体。 1.机构类自媒体 机构性自媒体,做时政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媒体札记”(前身“徐达内小报”,目前已停办,改名为“媒记”)。作为观点整理类文章题材的先行者,“媒体札记”以时政类事件为主轴,以特定逻辑盘点呈现各方观点,作者个人的点评也包含其间。这类操作办法既满足了受众对观点性内容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传统评论类文章可能触碰的“雷区”。 另有一些公号,其做法同传统媒体“软”化处理的思路相似,基于自身的专业性展开深度延伸,但这种延伸多立足科普层面。典型之如“政见”,以学术文章的模式对时政类选题进行背景拓展延伸,虽然可读性受限,但也避开了同质化问题,受众相对稳定。 第三种模式则是与社会化媒体的传播需求接轨,以摆龙门阵的方式呈现时政类内容。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是博客天下杂志下设的两个新媒体产品,“咋整”和“能聊”,他们以调侃和闲聊的方式来操作时政类选题,迎合社交网络的传播需求,呈现中充满趣味性,表现出了“段子手”的气质。 2.个人自媒体 机构性自媒体中,因其背后的团队相对正规化,对内容风格的把控也因此相对严格,即便努力迎合社交媒体,也在娱乐性的度量上有自我把控。相对而言,纯粹的个人自媒体就少了许多限制,这类公号以观点见长,但在表述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公号观点表达更为直接、激烈。这部分公号针对的时政类内容范围相对狭窄,且多集中于“政”本身的讨论。文章近似于传统的时政评论,但格式、内容上没有太多限制。作者同读者的传播关系近似于“广播”,受众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地位。 这类模式中,时政内容本身的话题性被最大程度地利用,敏感性也同时被无限放大,如“石扉客栈”“王枪枪”等。这类公号阅读量不稳定,也经常会受到相关限制。 另一类公号采用相对隐蔽的形式,选择某些细分领域切入,旁敲侧击。公号对时政类议题的观点被隐藏在特定的编码之下,包装形式多为公号作者所擅长的兴趣领域,只有特定受众才能顺利解码获取信息。这类公号的传播更具私密性,用户数大都一般,但黏性极强,典型代表如“仕图”,擅长借西游、水浒等点评,虽然只有几万用户,但文章的阅读量却可以和大公号匹敌。 基于上述盘点不难发现,对时政类内容的处理,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号依然坚持在事实性报道层面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而机构性的新媒体则将重点放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外围延伸,自媒体则以观点性内容为主。三者的处理手法都是扬长避短之举。 值得高兴的是,正是在这些微信公号的努力撬动下,原本生硬晦涩的时政报道,开始逐渐改变样貌,变得令人亲近起来。相信随着这些公号的持续发展,这种效应还将得到进一步显现。 (作者:叶铁桥,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苏天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生;崔慧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