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习经典”微信公号的时政传播

2015-10-29 来源:中国报业 金海峰 曹雅欣

  [摘要]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网络传播兴盛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民族话语权逐渐衰落,传统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让“学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看到了自己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自信、重建中华民族语言表意体系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时政 文化 网络传播 “学习经典”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网络传播兴盛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让“学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看到了自己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文化自信、重建中华民族语言表意体系的生存空间。

  学习经典 紧跟习大大引经据典

  语言承载思想,思想传递价值观念。如果我们总是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社会生活,就会觉得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国际标准”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相比,有时是不甚合拍的,究其原因是我们选取的“文化标准器”错了。

  “学习经典”就是立足国内民族文化话语权衰落这一实际,紧跟习大大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上的引经据典,坚持立足中华文秀传统文化,把时政中的经典内容做时代性的解读。

  在具体操作中,“学习经典”首先坚持的是文化的立场。其次,在文化的立场中又偏重国学,就是在看待某个时政事件的时候,不仅注重看昙花一现的现象本质,更要从中提炼出事件规律,多年之后这个现象可能过时了,但是其思想规律和经验是永不过时的,所以坚持文化的立场必须有国学的角度。最后,“学习经典”坚持现实的联系和时代性的解读,时代性的解读就是把文化的静态内容和时政的动态事件进行对接和联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际上这个转化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要注重时代性解读。用文化来解读时政,能够把学以致用的价值彰显出来,能够把古为今用的必要性与读者一起分享。所以“学习经典”将文化与时政联手,不仅把文化看成静态的文化,更把它当作动词来看待,体现出人以化人的作用,对于社会能够化成天下而提升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在当下能够联系时政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侵袭、世界文化裹挟和民族话语权岌岌可危的危急时刻,“学习经典”紧跟习大大的引经据典,积极对时政热点进行文化解读,意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重建中华民族的语言表意体系。

  紧抓四个规律赢得用户

  “学习经典”微信公众号在具体操作中,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在创建之初,便赢得了大量用户与粉丝。

  第一,注重传播的时效性。读者一定会关注大家都在谈论的话题,网民一定要弄清楚当下最热门的事件,这是信息时代的弄潮规律,如果不跟随潮流发布信息,逆水行舟必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就算跟随最热门的信息洪流,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量媒体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它已经被洪流包围。所以对热点一味地跟随就是跟风,一定要坚持机变的话题内容和不变的自我视角。

  “学习经典”坚持的视角就是源自经典、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立足文化。我们会用历经五千年检验的、最为优秀的传统内容,去对接改变时代进程的、最为优质的网络传播。我们为读者提供的理论是源于古老智慧但却对应当下社会的。我们希望每一篇文章、每一期发布,不仅能快速作用于当下、更能恒久屹立于时代。譬如,多年之后眼前的事件早已过去,但是我们文中的道理讲述、智慧传达,不会过时,依然鲜活,依然经典——这才是“经典”的意义,是具有时间穿透力和高质生命力的。比如,2015年羊年大年初一“学习经典”正式上线当天推出的第一篇文章《跟习大大学“三阳开泰”到底什么意思》,就是根据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探望西安居民时,手举一张“三阳开泰”剪纸作品,我们就此为大家解释,在羊年常说的“三阳开泰”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这篇文章看似是响应了2015年大年初一的热点话题,实则每一个羊年它都不会过时,因为“三阳开泰”源自中国哲学源头《周易》的理论,几千年也不过时。

  第二,注重轻松化的表达和传播。订阅“学习经典”的读者,基本上偏向于严肃阅读,通常对时政、经典和传统文化有所认知甚至有所研究。但即便如此,大家也依然会倾向于阅读一些轻松化的表达和创新性的形式。所以,即使我们在做传统,也依然要坚持“传统成为时尚”的尝试。

  比如在2015年年初,《福建日报》刊登了关于习大大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引起大家对文化遗产的又一轮关注。我们希望能借此机会介绍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选择了代表性的古建筑颐和园。为了能够区别于普通百科知识和导游词,我们选取了一个角度是《假如穿越成清末宫女来逛颐和园》,文章以一个清末宫女的视角出发,去打量当时颐和园的建筑风貌、宫殿作用、清宫制度、人物特性等等历史知识,但是作为穿越人物的设定,读起来就会比一般的正史更为有意思。

  再如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想为大家介绍历史上的武则天,而且希望能够传达正确的、非戏说化的史观,于是就选取了一个大家感兴趣的切入点叫做《谁是武则天的真爱?》,文章以武则天的感情话题为发展脉络,介绍其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对于历史的功过是非评论。

  虽然“学习经典”一定会学有本源地去传播信史,但是也希望能够以轻松化的表达,让更多的人不仅能古为今用,更能够乐在其中。

  第三,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用户在客户端的浏览,大部分都是在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最常见的碎片化阅读地点就是车上、床上、厕上。因此,在大块文章之外,就必须同时具备能让读者迅速浏览内容、快速掌握主题的形式。这也算是国学传播的一种“方便法门”。

  比如“学习经典”会特意做一些主题性的归纳总结,方便大家快速记忆和留存使用。《国学经典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选取《史记》《尚书》《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古语名言,对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语。不管是在校学生需要记忆背诵备考作文,还是公职人员需要摘抄收藏助力公文写作,都能快捷使用。同系列内容还有《成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也体现在视频上。譬如9月份的主题“网络中秋晚会”视频录制,“学习经典”采用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网络微秋晚”的方式来体现,将最具有中国元素的文艺节目分段剪辑,在三五分钟内演绎一个相关的中秋文化主题。此外还有“网络书香·节日读书”系列短视频制作。每当节日来临时,都有节日主题的读书视频。

  第四,充分重视用户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网络传播之所以打破原来单一舆论场的传播格局,是因为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平等的交流方、意见的表达方,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也正是“学习经典”传播国学的目标和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来和我们一起传递“中国声音”。

  在增强粉丝的体验性和参与感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努力。比如今年6月份举办的以“你我善语良言 网络绿水青山”为主题的净化网络语言活动,我们不仅组织学者进行研讨,还发动网友们一起发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净化网络语言倡议书,人人都可以投稿,一旦刊发便有礼品馈赠。在这份“网言不可妄言 颜值莫若言值”的号召下,不少读者也参与了倡议书的创作,“学习经典”订阅号对于选中作品进行了刊发。

  而刚刚进行的“网络微秋晚”视频传播中,我们给予网友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在每一段“微秋晚”视频里都加入号召:“网络秋晚,是一场‘很中国’的展现,是一种‘醉中国’的汇聚。——什么元素才是你心中的‘最中国’内容?快快留言分享,网友们一起来献计打造‘网络中国节’!”

  为了增加网友们的文化体验感和实地参与性,在“网络书香·节日读书”系列短视频发布的同时,我们还推出了线下的“爱读朋友圈”活动,在节日来临之际与网友一起讲解节日文化、品读相关书目,以期营造立体式中国式的文化生活氛围。

  传播的“尺度”

  比起其他传播窗口,时政类的公号传播如要把握好“尺度”,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作为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习经典”,虽然把时政作为切入点,但立足点还是在国学的文化土壤上。因此,我们自己会首先充分理解、把握、遵循、弘扬国学里优秀的思想表达,这就是我们的“尺度”。因此,“学习经典”的尺度,就是以传播正能量为自己的标准,因为正能量,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的道义。

  儒家文化对个人的教养,孔子谈“志”、孟子谈“气”,孔孟思想,就是“志气”教育。“志”就是“立志”,就是确认理想和目标;既然“志”是理想和目标,那么“气”就是内心的“动力”,就是向着目标走去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网络词汇来表达,就是“能量”。既然“气”是“能量”,那么“正气”就是“正能量”,而“正能量”里最高境界的表达,就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习近平主席也说过,“我们要养起胸中的浩然正气”。

  有些人以言辞激烈、攻击谩骂为抓取眼球的噱头,虽然是能带来刹那阅读的快感、能引起短暂共鸣的激愤,但是,总是以丑为美、崇尚“恶之花”,绝对不是建设性的表达、不是阳光性的心态,完全不是焕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反而是微信朋友圈里常说的“垃圾人”现象,所以中国文化里说的“隐恶扬善”,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

  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提出要特别警惕五种人,这个观点在今天的网络传播中也极为适用。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孔子认为最可恶的人有五种,连盗贼之恶都不算在此内,这五种人分别是:心达而险,心里明白地犯坏,心知肚明而用心险恶,很多制造社会不和谐声音的居心叵测者都是这一类人,别有用心,存心不良;行辟而坚,行为偏激僻涩却固执己见,拒听人言,这类人属于屡教不改的、顽固的麻烦制造者;言伪而辩,说的话都是错的,但那些话听起来却好像有些道理、似是而非,狡诈伪辩、混淆视听,这类人在网络传播上十分常见,尤其是为了引人注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发声者;记丑而博,知道的事情特别多,但记住的都是负面信息、都是社会的阴暗面,这类人在网络世界里就是典型的负能量携带者,对社会的破坏力十分之大;顺非而泽,顺着别人错误的观点加以赞同,并且还为之润色,让这个错误更加顺当地进行下去,文过饰非,这类人在网络世界具有传谣、助谣、为错误言论者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的危害。

  防范先于救治、建设胜于修正,所以能够在掌握哪怕只有少少话语权的时候,也负有责任感地去传播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就是以正祛邪、用健康文化替代垃圾文化的积极办法。

  网络中国

  我们在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的实践过程中,还为自己提出了“科普国学,文化健康”十条准则:

  第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第二,不搞封建迷信,防止历史糟粕沉渣泛起;

  第三,不带宗教情结,杜绝神学侵蚀理性思维;

  第四,不要盲目排外,尊重多元文化和谐并存;

  第五,不可厚古薄今,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六,不要望文生义,提倡学有本源言不妄发;

  第七,理论联系实际,源于学术不带学究气;

  第八,坚守学术良心,服务社会不染江湖气;

  第九,无官守有言责,学术无禁区,传播要自律;

  第十,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我们始终致力于国学的传播,在互联网浪潮的变与不变之中,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时代是自仓颉造字令文化有了文字得以记载以来、自蔡伦造纸令文化有了纸张得以传承之后,互联网令文化得以更加广泛传播的一个新纪元。

  而“学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时政和经典进行时代性解读,坚持文化的视角、国学的立场、现实性联系、时代性转化,进行古为今用的智慧对接,彰显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落地。我们希望,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在网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主体的时候,和读者多建立起一份文化自信,在网络空间里多去引导一份文化健康。只有做到了“文化自信+文化健康”,才是做到了“互联网+中国精神”,才是做到了 “网络大国+网络强国”,最终共建“网络中国”。

  (作者:金海峰,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长春大学教授;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年文化学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