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北京阅读季落幕 全民阅读将往哪里走?

2015-11-03 来源:工人日报 苏墨

  10月27日,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举行,历时半年之久的北京阅读季活动落幕。4月启动至今,阅读季策划开展了3000多场阅读活动,千余万人次读者参与。作家、评论家、读者、出版机构、发行机构、图书馆、新闻媒体等方方面面人士登上这个大舞台。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北京阅读新媒体联盟等民间阅读组织纷纷成立,为全民阅读活动注入新力量。

  今年的“两会”上,全民阅读这个概念又一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人均阅读量还不到一些国家的1/10。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把全民阅读计划连续两年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原因。

  有人说,全民阅读的春天来了,但图书产业似乎并没有因此迅速繁荣起来,单本图书的销售数量逐年走低,纸质图书滞销,传统书店纷纷寻求转型。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书本的影子,全民阅读会带来什么,我们在期待一个怎样的全民阅读的愿景呢?

  全民阅读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柳斌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把人解放出来,让人全面发展。

  精神要靠读书来发育,经验要靠读书来支撑,能力要靠读书来学习,幸福也与读书有关。人与书结缘,你的心里就很光明,即使碰到了阴影,也能找到前进的方法。这一点是无疑的,国外是这样,国内也是这样,我们的先贤早有概括。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书,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书,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读书。过去大家忙于解决温饱问题,精神发育、人的全面发展还没有很好地放在议事日程上。现在读书主要是发展功利性的读书,为文凭、为职称、为评级、为晋升去读书,这跟发达国家的读书还有很大的差距。

  到底现在阅读是一个什么状况?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甚至西方报刊上也出现了中国人只看手机,中华民族的智商要退化了的报道。这就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担心:未来的一代,读屏的一代,上网的一代,低头的一代,将来是个什么样子?

  不过,我认为全民阅读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个是阅读的多样性。读纸本读物的人在稳步上升,每年上升1%左右,同时,读屏的人、通过手机获取知识的人也大幅上升,总体上是多样化的,读书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第二,个性化。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终端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个性化的需求不一样了。第三,便利性。现在想读书非常便利,拿起手机就能读,上网就能读。第四,实用化。实用化的好处就是学用结合联系得更紧密,比如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在网上就可以立刻从数据库中把它调出来。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理性实用,不用漫无边际地找,分类、关联也特别方便。比如搜索像马列主义这样的著作,一下子就可以把相关的图书全都找出来。第五,中国的阅读已经迈向了国际化。对外出版,不仅仅传承文化,同时介绍我们的国家;引进内容,世界多样文化的发展,多种思想创造,对扩大国人视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民阅读的碎片化和整体化的趋势

  聂震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新一代的网民认为《红楼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只能在微博上读140字的文字,或者读微信公众号或者私信里的一些东西。对此,两三年前就有对碎片化阅读的推斥。

  我们必须承认,碎片化阅读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再怎么百般诅咒它,也回不去了。可以说手机已经是解决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的主要途径了,不是一般途径了。

  事实上,人类都是在一种技术层面上接受一种载体,然后再阅读的。无论是龟板的阅读,还是青铜器的阅读。

  碎片化是人类阅读的一种状态。早在孔子时期、柏拉图时期就如此,《论语》是碎片化的,是他的学生把它编纂起来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一段一段警句式的文章,而不是完整的论著,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始进行撰写带有论证性的东西。一定意义上,碎片化就是人类的一种阅读的状态。清代的时候出现了报纸,难道报纸不是碎片化吗?后来出现了杂志,杂志难道不是碎片吗?

  读比不读好。过去大家不拿书,就在路上侃大山,在地铁上大声嚷嚷,公交车上隔着几个人说事,现在大家都低头看手机,是不是比大声嚷嚷要好?

  现在,中国已经拥有12亿部的手机,是世界的手机大国,90%的人都在用手机上网,这就是移动互联网阅读。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58%,数字阅读率58.1%,综合阅读率78.6%。

  我们的出版业、数字出版业、IT业和通信业,要提供更好的阅读产品,而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不行。碎片阅读是一种形式,现在需要我们生产质量好的碎片、精致的碎片。制造者和生产者既然看到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习惯,那我们生产靠谱的碎片内容,碎片就未必是肤浅的。

  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的、浏览式的、肤浅的阅读,非主流价值观等等,确实是个大问题。因为这种轻松的阅读不利于人的成长。我们需要一些完整的阅读、深度的思考、严肃的东西,来不断地锻炼我们的思维,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所以,只有碎片化的阅读趋势那将是灾难,我们需要提倡整体化的趋势。

  整体化的趋势从来都是提倡的。这本书没读完千万不要读另外一本书。现在大学生去图书馆借的十几本书回来,放在那里,随便翻翻,大体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了事了。现在人都浮躁了、肤浅了,这个已经是时代病,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发展太快,显得更明显了,另外,我们的互联网阅读是比欧美国家还要来得迅猛。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尤其要提倡整体化阅读。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个时候,靠只言片语、靠一点灵光闪现,是完成不了一个民族的气质提升的。它需要有整体的、深度的东西,需要难一些的东西来让我们读了以后得到提升。因此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强调整体化的阅读。一定要使全民阅读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李湛军(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

  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如今全国阅读量却如此低?我们也做过问卷调查,答案有很多。诸如书太贵,购书不方便,好书太多免费读物少等等。我认为这都不能成为理由,近些年我也到过一些国家,比如说古巴,并不富裕,却读书惊人。这个国家1200多万人口,首都250多万人,可哈瓦那国际读书节世界有名,每年书市有200多万顾客光顾。而我们北京书市每年也就500多万人光顾。其中我们集团出钱购买、赠送的门票30万张。中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40多万个品种;我们每年进口的图书都在3亿美元左右,约20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在以30%的比例在增长,难道都满足不了我们读者的阅读需求吗?我认为国人之所以有很多人不爱阅读,原因是阅读还没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下,我们常常出于功利性目的去阅读。其实把阅读当做一种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与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并不矛盾,但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给阅读和学习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暗示和教导,这就容易忽略阅读本身还带有的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愉悦功能。应该说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推动阅读的重要有效动力,没有学习和工作上的动力需求就没有阅读的基础和市场,但同样没有阅读爱好和习性的养成,只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阅读也很难有阅读的升华和习性,最终无法形成生活方式。两种阅读动力相比我认为后者更需要多多的培养,一旦养成便具有持久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把阅读引导到更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习惯上,否则很难改变目前国人不看书的问题。如何从阅读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和新的生活体验,是我们目前需要在全民阅读推广中更多考虑的问题。要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需要政府和全民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说出版发行更多、更丰富、更好的图书,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便利的阅读环境。二是也需要全民逐渐养成一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而不仅仅是即用先学或有需才学。三是家长对孩子的教导不要赋予阅读太重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教导和暗示容易让阅读缺失很多乐趣。如果我们能减弱一些过强过度的功利性,我想阅读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图书发行人,我们的核心打算是要转变经营理念,由过去的为买书人的买书提供服务,转变为为买书人的更多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为此我们未来将会实行卖场服务多元化的模式,一站式服务的便利性将成为以书会友的最佳社交场所。而我们未来的中小图书门店将会向三个方向努力:线上线下网络的支撑,社区基准细化的服务网点,由单纯的文化服务转向含文化的生活站。

  阅读的动机除了功利性目的性之外,也来自于精神境界的提升,全民阅读将会推进阅读的内需动力结构,向复合型结构发展。也就是说,阅读既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还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两种方式的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让阅读渐渐成为我们国人一种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一个富有阅读的民族,会是富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民族,当然也会是劳动力素质最强的民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