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几个新动态2015-11-05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郝振省
当前,国内外学术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国外方面,有三点比较突出。 一是数字化转型基础上的数字化营销继续扩张。数字化营销可以以最有效、最省钱的方式谋求对新市场的开拓和新消费者的挖掘,强调“可见性”与“元数据”。“可见性”——无论是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零售电商,还是其他数字媒体上,都能让读者以最简易的方式、最低的成本获知。“元数据”是搜索引擎、零售商和社交网络利用搜索词吸引潜在顾客的基础。爱思唯尔利用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广告、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成功地“笼络”了一大批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无论如何也无法触及和掌握的读者。 二是基于维基模式的学术出版机制探索不断深化。Scholarpedia网站是面向专家学者的开放存取百科全书,是将维基理念引入学术出版领域的有益探索。Scholarpedia的质量控制机制很严苛。它采取由保证人对文章主题进行价值确认,并由相关主题的权威学者担任文章管理者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内容的质量。Scholarpedia设定了相应的引用规范,使得学术维基与传统期刊文章之间实现相互利用。此外,Scholarpedia还在贡献评价以及权利管理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三是“小生境”学术市场战略创新有新的亮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高度细分学科领域,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信息,服务于具有较高偏好水平的异质读者或客户群体,并体现独特的文化、技术功能,以及特殊的社会和市场地位的长远规划和现实行为,称为学术出版的“小生境战略”。其典型案例是英国学术出版社——Emerald(爱墨瑞得出版社)。该社出版的200种学术期刊中,管理学期刊超过175种。Emerald推出了众多“小生境”产品(数据库、检索平台等),逐渐占有了“小生境”学术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市场定价权。 国内学术出版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 一是优先数字出版模式获得发展。2010年10月,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正式启动,截至目前,该平台优先出版学术期刊2351种,优先出版期刊约占期刊总数的23.14%。2012年,万方公司启动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服务,并侧重核心期刊的优先出版。 二是资源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全方位推进数字出版创新发展,实现医药出版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图书配套增值服务平台、参考书电子书城、医学教学资源库和医学各专业知识库等建设,提供系列化人卫数字产品和服务;构建“人卫云”中国医学数字出版综合平台,提供涵盖教材、学术专著、考试、科普、报刊等在线数字化云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式数字出版的平台。 三是移动学术出版平台迅速崛起。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和普及,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开发期刊APP,微信公众号服务也成为学术期刊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新模式。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壹学者”移动学术科研一站式服务平台,是国内首个微信上的学术服务平台,以“内容+工具+服务”为基础,将学术服务功能装进口袋,为学者提供智慧的学术科研服务,大大提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者学术科研的效率。 未来,国内学术出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学术品牌。建议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即在选题阶段根据书稿来源、学术水平对作品划分类别,分为自费图书和学术图书,对学术图书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在收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经编委会讨论作出出版、修改或退稿的决定。同时,鼓励基于同行评议制度来逐步构建学术品牌,大力提升学术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尝试国际化组稿,构建学术出版国际化战略。综观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集团,多是跨国型的企业。中国学术出版发展应当以构建国际化学术出版传播平台为方向,大胆尝试国际版权引进与输出;从国内组稿逐步过渡到从国际组稿,由内向外推动出版机构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学术出版机构、国际出版传播平台等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规模化、数字化为方向,共同推动学术出版的发展。 三是发展特色数据库,尝试出版机构集团化。学术出版机构应高度重视数字版权,在合同签订、格式转化、产品运营等多环节明确版权归属与利用基础。不仅要完成数字化格式转化,同时要为大数据检索做好提要、关键词等标引工作,通过专业出版资源的数据化、结构化、多维化,实现海量出版资源在数据库中的聚集来打造专业领域优质内容服务平台。 (本文作者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这是他在第二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