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军队期刊——《西北民兵》改革探索回头看2015-11-09 来源:军事记者 王社兴
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军队期刊———《西北民兵》改革探索回头看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将其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不仅是生存发展、谋求未来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阵地的必然选择。作为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的子刊,《西北民兵》杂志在这场媒体变局中变压力为动力,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好军队期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以读者为导向,向以用户为导向转变 相对于地方娱乐类杂志而言,《西北民兵》当今的读者群稳中有变、变中有新。除了军分区、人武部和预备役部队服现役的军人,大多数读者是广大的民兵预备役官兵,结构比较固定。但是,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后备力量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阅读习惯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不适应这种变化,墨守成规,这本专业刊物就有可能失去读者群。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西北民兵》编辑部借人事调整和报网融合之机,从功能上对刊物进行新的探索和定位,提出了“从以读者为导向,向以用户为导向转变”的发展思路。 首先,实施“忠诚计划”,服务好老读者。经过多年的经营,《西北民兵》确立了“人武工作的指南、政治教育的窗口、学军习武的帮手、勤劳致富的钥匙”的办刊宗旨,并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的老读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之所以把《西北民兵》作为案头书、思想库,是因为对刊物的内容感兴趣。基于这样的认识,《西北民兵》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巩固老读者的阅读习惯。通常情况下,老读者只购买或订阅同一份报刊,那是其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为了牢牢吸引那些读者,我们尽可能在杂志的刊载内容上要保持一贯风格。其次,不断增强刊物内容的新鲜感和实用性。《西北民兵》针对老读者队伍亦兵亦民的特点,新开辟了“就业之家”“政策解读”与“以诗会友”等栏目,既让读者看了有用,又丰富了读者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实施“开发计划”,拓展新读者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新兴产业的兴起,民兵预备役人员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后备队伍主体发生巨大变化,“80后”“90后”成为主力军。与老读者群不同,他们大多是“手机控”“网络族”,对手机报、微信圈等新兴媒体情有独钟。要想把他们的目光从屏幕转移到纸媒上,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因此,《西北民兵》通过与新媒体的联姻,改变传播方式,争取到了一些新的读者群。 以内容为需求导向,满足读者多种信息需求 进入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有“危”也有“机”。作为一种军队期刊,媒体融合式发展给《西北民兵》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只要杂志的灵魂还在,再融合新媒体的基因,就能走出一条新型健康的纸媒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与驻地在社会上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杂志比,《西北民兵》要想在网媒中杀出一条“血路”,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西北民兵》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在品质上追求专业,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突出个性化,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守住思想阵地,把好舆论导向。毫无疑问,一本杂志办得好不好,内容和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而思想导向尤其重要。为此,从去年8月份起,《西北民兵》改变《刊首寄语》《本期视点》与《党管武装》等专栏的行文风格,紧紧扭住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根红线,从破题、文风等方面进行创新,先后刊发了《走上从严治党的新征程》《让党的称号更响亮》《在强力引导中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切实根除“四风”之害》等一批思想性和可读性都较强的文章,让读者打开刊物就能被稿件的思想性紧紧地吸引住,进而进行深阅读,与编辑产生思想和灵魂上的共鸣。 服务训练中心,搞好专题策划。“经营刊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立足刊物、走出刊物”。应借助刊物品牌影响力,针对读者口味加大专题策划力度,进行深耕细作。今年年初开训后,全军部队再次掀起实战化练兵热潮,冬训场上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为形成强大的兴军强军舆论场,《西北民兵》以《天寒地冻,民兵预备役部队在行动》为题,策划了4个页码的冬训专题,隆重推出“雪域高原砥砺血性虎气”“天寒不猫冬、野外砺硬功”“应急促应战、使命永在脑”与“吃苦不言苦、全程砺意志”等4个板块,刊发了12篇图加文的训练报道,受到军区首长和部队官兵们的称赞。去年以来,《西北民兵》紧跟全军宣传形势,相继推出了《红色基因代代传》《赞颂科学发展成就,忠实履行历史使命》《“塞上江南”打造双拥新品牌》《用担当诠释忠诚》《走进2015,我们豪情满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10多个专题,满足了广大民兵预备役官兵的阅读渴望。 直击社会热点,搞好深度报道。电子传媒以快取胜,期刊的吸引力在于把新闻背后的故事讲精彩。当人们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下降时,期刊的深度报道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这就是期刊的优势。《西北民兵》杂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十分关注与军人相关的社会热点,及时刊发有关稿件与评论。去年底,退役军人医疗保险等待遇问题在网络上炒得比较凶,编辑部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精心梳理新闻热点,访谈这方面的专家,及时刊登了《关于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的政策解读,回应了大家的关切。纵观近10多期《西北民兵》,《精准扶贫在行动》《希望小学没有作秀》《38名战士的喜报送到了》等深度报道直击社会热点,回应了官兵的呼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以人才培养为抓手,巩固壮大报道力量 任何一本杂志都需要好稿,而写出好稿就需要人才。《西北民兵》如此,其他军队期刊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军队政工网的普及,军地许多“热”新闻都被网络媒体“抢”走了,杂志的稿源成了大问题。怎么办?《西北民兵》从主编到编辑,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相对固定的特约记者人才队伍,壮大采编力量。 实施“321工程”,编织人才队伍。民兵预备役部队新闻骨干人才长期缺乏,加之编制受限,有些预备役师连一名专职新闻干事都没有。基于这样的现状,去年下半年,《西北民兵》编辑部积极和省军区协调沟通,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确保省军区至少有3名专职新闻从业人员,军分区和预备役师有2名专职新闻从业人员,人武部确保有1名专职新闻从业人员。这就是我们实施的“321工程”。为了让那些专职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在岗在位,编辑部又协调省军区给他们定职责、定任务、定标准。凡是出色完成稿件采写任务、成绩突出的,在年终总结大会上进行表彰,省军区和军分区在立功授奖、晋职晋衔等方面对他们优先考虑。 边使用边培养,把编辑部打造成“学习部”。全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宽阔的新闻视野、跨文化传播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的专业技能。而这些能力素质,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新闻从业人员普遍欠缺。为此,《西北民兵》编辑部在每年举办新闻培训班的基础上,把编辑部作为一个教学平台,每月选调一批有发展的新闻骨干到编辑部学习,在使用他们的过程中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把编辑部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学习部”。一年多来,编辑部已为部队培养了30多名新闻骨干。他们回到部队以后,新闻敏感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借助“互联网+”,拓宽信息发布渠道。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每个人动动手指,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身边的新闻,“人人都是记者”已成为可能。西北战区地广线长,大多数军分区都有边防部队,如何全面真实地反映这些部队官兵的精神风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十分有必要。从今年年初开始,《西北民兵》编辑部借助“互联网+”,把编辑部人员和专职新闻干事跑不到的地方、眼睛看不到的新闻,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稿源地。杂志从主编到编辑都建有新闻微信圈,及时和基层官兵进行沟通,发现新闻线索,立即派出相应采访力量,挖掘更多的鲜活新闻。《冷的边关热的血》《婚礼,在海拔4300米举行》等稿件,都是先通过微信圈传播后,编辑部第一时间派出特约记者采写回来的。此外,《西北民兵》编辑部还加大网络改版力度,年初制作上传了网络版,传播方式上实现了从程序化的“每月一次”到智能化的“天天见面”转变。 (作者系《西北民兵》杂志主编)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