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把人放到科普作品中心

2015-12-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郑军

  “如今科普不好做!”这些年没少听到这种感慨。发牢骚的既有作者、编辑,也有科教影视制片人。

  这么多中国人在学科学、用科学,科普却每况愈下,和大环境完全不相衬,原因只能从科普本身来找。我认为,至少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科普仍然只见知识不见人,没有把人放到科普的中心。

  要知道,人们更关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关注人的故事。重物轻人的科普必然被公众冷落。《铁路传奇》(山西教育出版社)就是一部有着鲜明人文色彩的科普作品。

  这本书写的是铁路发展史,引用的有关历史文献较多,但作者王麟以人为线索展开叙述,突出写了与铁路发展相关的发明家、企业家等。全书侧重描写他们的性格、动机、生平,非常生动,写成了一本“铁路人物传奇”。

  比如特里维西克,在铁路方面拥有很多发明,却被世人遗忘。作者着重描写他那种自由奔放的性格,“怪杰”形象跃然纸上。作品中一直写到他悲惨死亡,虽然这与铁路已经没有关系,但让读者了解到,特里维西克几乎是工程技术领域的艺术家,是典型的为发明而发明的人。

  作为特里维西克对手的瓦特则是众所周知的蒸汽机发明人,几乎被科技史当成工业革命时代的先知。本书却侧重描写他作为企业家的冷酷和算计。没有这一部分,就无法对这个人形成完整印象。而以往各种科学家传记,总是把传主从事发明创造的那几件事从其整个人生中挖出来,当成人生的全部。

  在斯蒂芬逊这个已经被符号化的人物身上,作者侧重描写了他近乎文盲的知识水平,这是工业革命那代发明家的共同特点。在他们投身事业时,科学与技术还没有高度结合,凭借经验和苦干仍能有所建树。但他们已经站到新时代的门口,再想迈进一步就必须拥抱科学。斯蒂芬逊的个人缺陷恰恰反衬了时代的进步。

  在科普中写人,不仅要写发明家,与科技发展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写。作者正是把铁路的发展置于各方势力博弈框架内展开叙述的。领先的欧美、紧跟的日本……铁路都曾动过很多人的奶酪,都要在社会压力下艰难前行。一旦迈过某个点,铁路又成为全社会追捧的对象,搅起万千泡沫。

  王麟是铁路工程师,他和同事都是“铁路人”。当他描写铁路时,不是堆砌二手资料,而是在写自己的传承。王麟又是科幻小说家,写好人物是作家的本分。正是靠这两种知识技能储备,他写出了一本高扬人性大旗的科普著作。

  希望王麟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也希望更多作者学会把人放到科普的中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