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全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记者2015-12-18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主持人:黄馨茹 赵 金 嘉 宾:何 欣 今晚报社今晚全媒体专职记者 朱文龙 齐鲁晚报济南新闻中心记者 刘 颖 羊城晚报移动采编工作室编辑 刘博智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主持人的话: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采、写、编、评,记者还要掌握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思维,最好能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创作出让人喜闻乐见的产品。文字素养、产品思维、营销手段……记者越来越像一个多面手。也有人认为,记者就是要写好稿件,媒体需要的是能进行全方位报道的团队,而不是一个记者掌握所有的本领。本期茶座,请媒体一线采编人员聊聊心目中全媒体时代的记者。 记者转型,“改造”更靠谱--何 欣 2013年,报社搞试点,今晚全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我由原来的产经、财经跑口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采、写、摄、录、编……还要熟练掌握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初期真是“压力山大”。全媒体采访不仅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记者必须出现场,微型单反相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全副武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名专职全媒体记者,事实清楚、画面真实是我拍摄视频新闻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天津海河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每年冬季都有大批海鸥来此觅食栖息。2014年12月23日下午,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河水碧波荡漾,我来到海河刘庄桥附近的亲水平台,同来自本市的众多摄影爱好者一道,用镜头记录了上千只海鸥在水面上下飞舞觅食的精彩画面。 由于时效性不是很强,加上天色已晚,很多今晚网的“粉丝”已经下线,为了多“赚”点儿流量,我回到报社后,剪辑、制作完成,打算转天上午再发布上网。当天夜里,一股强冷空气经过天津,气温骤降到零下8℃。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报社,编辑正准备把标题为《千只海鸥飞抵海河觅食》的视频新闻发布上网。这时,我突然想到,刮了一夜的大风,气温大幅下降,海河河面肯定会结冰,如果现在把昨天拍的视频发布出去,那海鸥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飞舞觅食的画面无疑会“穿帮”,新闻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 想到这里,我连忙告诉编辑暂停发布,然后带上“设备”开车直奔海河刘庄桥。半个小时后,当我赶到刘庄桥的时候,看到的景象让我倒吸一口凉气。不出我所料,只见河水大部分已经结冰,只有朝阳和桥下背风的地方还能看见小面积的河水。万幸的是“演员”还在,于是我抓紧时间补拍镜头:上千只白色的精灵时而在空中上下飞舞,时而落到冰面上“踱步”享受日光浴,画面比前一天拍得更美,更有层次感。回到报社,我将前一天拍的视频全部作废。 2015年8月5日,我以“今晚全媒体专职记者”的身份采访报道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为辽宁省罕见p型血先心病患儿于文昊做手术的新闻。上午11点,我开车赶到天津南站等候从南京运送p型血的高铁列车进站,当时月台上已经云集了来自天津、辽宁、江苏等地的各媒体记者几十人。12:06,列车准时抵达天津南站,5分钟后,我“抢”到了第一手的视频、图片资料,找到月台上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开始“现场办公”:视频剪辑加字幕、修图,根据视频内容和采访笔记整理出500字的消息,快速传回今晚网,一条题为《300毫升罕见p型血顺利抵津》的视频新闻即刻发布。 顾不上吃午饭,我马不停蹄开车60多公里从天津南站赶到了位于滨海新区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13:00,于文昊已经进入手术室等待手术,我马上联系院方负责宣传的院长及相关工作人员,经过近半个小时紧张的“协调”,我穿戴好手术室“专用服装”,包括携带的摄录设备在内先后进行了两次严格的消毒,终于被“特批”允许进入手术室拍摄,但时间只有3分钟。利用这宝贵的3分钟,我先拍视频再拍图片,趁着主刀医生休息的片刻“聊”了一会儿,然后就被“请”出了手术室。接下来,在采访患儿父母、院方负责人等常规内容后开始编辑视频、整理图片、写消息。医院里有WiFi,全部内容打包传回今晚网待命。15:10,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宣布手术成功的同时,专题新闻《罕见p型血先心病患儿于文昊手术成功》在今晚网及今晚报微博、微信同步发布。第二天上午,今晚报相关后续报道版面上配发了该专题新闻的视频二维码。 全媒体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记者?我以为,虽然传统媒体记者对新闻的理解和思维方式上有些传统甚至是保守,但传统媒体记者拥有从业经验、对新闻的把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所以,只要稍加“改造”,再培养、勤“充电”,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更加靠谱。截至目前,今晚报社已经成功转型的传统媒体记者已达百余人,涉及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等各领域。 全媒体记者,是生存之道--朱文龙 入职后,我所在的报社领导就一再重申,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已经过时,现在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当时的我,因为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的不是新闻专业,对记者这份职业尚且懵懂,所以,并不能体会这句话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的逐步展开,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醍醐之言。 为什么呢?这是时代造就的。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来说,这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说它最好,是因为信息源广阔。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广泛地搜集各种信息。但是,有利就有弊,信息源数量的增加导致了信息发布者的增多,只要您有一部手机,上面装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就可以发布信息。这样简便而成本低的发布信息方式导致了信息的廉价性,人们不用看报纸、看电视就会得到大量的信息。人人会发布信息,人人会拍摄照片。记者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职业。 一时间,国内舆论对传统媒体一片唱衰,感慨江河日下之声不绝于耳。传统媒体会因为网络的出现湮没在历史长河吗?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人怎么能被工具困死?说白了,工具无罪,人有过。我们过往存在一个思维弊端,视网络为仇雠,以这个思维处事,传统媒体在这个网络社会必死无疑。要想存活,我们必须转变思维,亲近网络,利用网络,把昔时堂前客,变成今日座上宾。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迅猛的时代屹立不动,岿然不倒。所以,传统记者转变为全媒体记者是继续生存的必由之路。 最近,齐鲁晚报推出了新版“齐鲁壹点”APP,这是一款针对全媒体记者的APP。在这款APP上发稿与报纸上发稿不同,需要记者自己对稿件进行采、写、编、摄,有时候还需要录视频,要求极高。记得有一次,我出去采访一个活动,负责全媒体的同事打电话说需要在“齐鲁壹点”上发。我就改变了采访策略,原先以文字为主,变成了以图片为主,因为图片才能夺人眼球。相比摄影记者,我缺少经验,但也试着拍了一些图片,传给“齐鲁壹点”后,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第一个信息发布者,图文并茂。 要想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路遥遥兮。全媒体记者的要求是一身多能,既能服务于广播、电视,又能胜任报刊、网络记者的角色,关于新闻报道的十八般武艺得样样精通。从个体角度而言,显然距离这个目标不啻天地。只能说,很多记者都还在走向全媒体的路上,唯有不断努力,才能缩小差距。 “全媒体”就是把记者稿扔给微博、微信吗?--刘 颖 在当下,记者或许是所有职业中最为焦虑和浮躁的群体之一。随着媒体转型步子加快,记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不少人说,除了最基本的写稿功底,记者最好还要拍得了图、剪得了视频、写得了段子,这样才算是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但也有人觉得,时间如果都花在全媒体上了,记者哪还能静下心来做出专业、深度、精致的稿子? 以前我们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如今,我们要把快速、广泛、巨量的新闻给网媒,而把精品、本土和专业的内容留给报纸,报纸要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阅读内容。 如今,移动端已经替代报纸成为新闻的第一落点。要让新闻在第一时间抵达读者,原先为单一报纸端提供内容的传统媒体记者,则必须学会使用多种工具和展示手段,做到一次生产,多元发布,形成较为理想的报道链条:第一时间利用官方微博展示新闻现场,并随时更新;再发回最新图文消息稿,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最后形成深度新闻稿,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载。如果没有这种转型意识,其结果或许就是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即时传播中缺位,失去对热点的引领和掌控能力。 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记者积极向新媒体提供内容,但认为全媒体只是简单的图片、音视频和多平台发布,提供给报纸和新媒体的内容基本无异。 全媒体的核心内涵之一在于了解用户,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需要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新媒体平台后台的阅读量和流量数据中可以看出,报纸评价体系下的优秀稿件在新媒体上不受关注的情况比比皆是。记者需要了解不同介质用户的阅读习惯与需求,提供的新闻素材要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发布标准,使之能为不同平台的编辑所用。比如突发性事件中,除了最基本的文字,还需要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与视频;高大上的时政新闻里,要找到与普通用户相关联的切入口并用接地气的方式对新闻进行解读;枯燥的政策条例和数据新闻,要利用图表、Html5等可视化手段抽丝剥茧,让用户一目了然。但就目前来看,一些记者的全媒体实践还停留在单纯一稿多投的阶段。 记者的精力是有限的。笔者曾请教一线记者,提供给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可否换一种呈现方式?记者无奈称,不是不想,而是因为采访节奏本来就快,加上截稿时间的压力,实在是分身乏术。 所以,“全媒体记者团”或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操作方式。在重大的新闻采访中,应该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群体观念,文字(包括报纸端和新媒体端)、摄影、视频等各类型的记者编辑逐一到位,合理分工,一支队伍合力作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全媒体融合。而在常态性的采访中,新闻单位受经营成本的限制,记者要兼顾多种形态的新闻的采集。优秀的全媒体记者既要能在团队作战中将细分专业发挥到极致,也要有关键时刻自如切换工种的能力储备。这对记者的工作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直以来,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记者的必备素质。尤其在媒体转型的当下,变则通,不变则壅。不断紧跟技术进步,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记者这一职业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全媒体时代呼唤“新闻工匠”--刘博智 18世纪,在巴黎新桥,奥古斯坦码头旁的咖啡馆和酒吧里,在溢着啤酒沫和烟草味的人群中,一个衣着褴褛如街头游吟者的男人,从宽大的袍袖中,掏出一张纸条,大声朗读起来。周围的看客像在脱衣酒吧里对着裸女般一样爆出口哨声和不怀好意的笑声。这是咖啡馆的余兴节目,这些小纸条上,写满了宫廷苑囿中床笫丑闻和政治轶闻,其中不乏路易十五和蓬皮杜夫人的风流韵事。小纸条的作者,叫做德梅罗贝,每天早上,他像货郎一般走街串巷,收敛趣闻,潦草地抄在纸片中,塞进袍袖。他既是新闻贩子,又是文字匠,集采编于一身。 正如同我们痴迷手掌方寸之间洞悉“天下”的微博、微信快阅读一样,飞旋的纸片在当时巴黎人的口袋里流转。即便是肩上没有小型摄像机,胸前没有挂着带有上网功能的单反相机,鼻梁上没有架着谷歌眼镜,腕上没有带着智能手环,德梅罗贝依旧靠着“内容为王”短平快的新闻生产流程、扁平化的传播渠道和结构化的新闻加工方式,成了最早的“全媒体记者”。 三个世纪过去,当我踏入新闻这一行,此地此境已是哀鸿之声不绝于耳。皮日休有句诗用在这里极是绝妙,“水痕侵病竹,蛛网上衰花”。草树枝叶畅茂者,蛛不敢结网;衰弱者,则灰丝尘积。新媒体风起云涌,纸媒似乎快要成了这个大时代的代谢物。 有人说,优秀APP的迭代周期为22天,我们在追新求变中,原本被纸媒分割出的阅读时空,迅速被苹果手机APP头上爬满的小红点吞没。因为害怕自己被代谢迭代,各路纸媒匆匆上马各种APP、微信公众号。一时间,媒体江湖中,全媒体、融媒体“鲜花如锦”。 不久前,我去长春采访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中有人把鸡蛋、大米、香瓜、肥皂从线下拿到线上卖,然后裹上一层“B2B”“B2C”的糖衣,就开始宏大的商业版图的建构。100个创业项目,有的项目与其说是“互联网+”,不如说是“+互联网”。对于前后颠倒的+号,大家似乎不甚了了。而论及全媒体生产,也不过是矮子看戏,人云亦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把互联网仅仅看做一种传播的手段、渠道和平台,对互联网应用体现在既有的运作逻辑之上。而‘互联网+’则不同,它把互联网视为构建整个社会、市场和行业的建构性要素和力量。”按照这种逻辑,原本条块分割的媒介形式,不再单一生产一种形态的新闻产品,而是靠着一次采集、多平台发布的方式,一个新闻事件立体呈现在受众面前。 从“笔耕火种”到“机器生产”,再到现在的“多屏互动”,新闻生产的“游戏”规则始终没变,如同匠人手中的玉石,如切如琢。只有这样,才能把手中的一件新闻打磨得立体。 大约在60年前,在既无电脑,更无网络的民国,名记者曹聚仁以史材之心度记者之笔。在他看来,“一件事的发展,有似一棵大树的成长,我们怎样来处理它呢?固然可以顺着萌芽、抽枝、开花、结果的时序看去,也可以截断树干看它的年轮,还不妨到树下去看那树叶花果的分布状态,也可登山岗远望,看那棵大树在原野村落中的位置。” 这种立体的呈现,固然可以为当今的全媒体生产背书,更重要的是,它说出了一个长在新闻人身上的,切磋琢磨的匠人精神的胎记。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