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内容产品,如何让用户动心2016-01-14 来源:传媒圈 周松华
在互联网不断颠覆传统产业的今天,秉持“用户思维”,已成为所有行业的生存法则。 对传媒而言,“用户思维”,就是以读者为导向,以群众的视角服务大众。这个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可我们有否真正做到呢? 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曾经,纸媒、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传播渠道的掌控者。随着各种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现今的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是舆论热点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受众主体意识已然觉醒,且在传播中体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顺势而为,方有作为。 根据用户需求生产新闻产品 无论科技如何革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始终存在,且不断增长,优质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秉持“用户思维”,就是要读懂用户的阅读需求,生产他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日前,笔者到访美国《堪萨斯城星报》时,该报正在进行改版。在原有四叠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和深度报道两个专叠,每周各四刊。《堪萨斯城星报》总编辑介绍说,改版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堪萨斯城拥有北美橄榄球联盟球队、美国职棒队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球队各一支,体育资源丰富,体育迷众多,推出运动专刊,就是为了更好满足地这些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信息获取便利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于信息整合、信息解读的渴望,深度报道恰是纸媒的竞争优势。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生产新闻产品,已成为许多美国媒体共同的选择。《纽约时报》在纽约区域日常发行的报纸为70个版,可星期日特刊却有110个版,新增版面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生活或消费服务,为读者量身打造。无独有偶,《纽约每日新闻》也会在周末推出特辑,以更丰富的内容,更多元化的形式,陪伴读者的周末闲暇时光。据了解,这样的周末特辑发行量可达35至40万份,比日常版净增20%左右。 主动回应用户对新闻热点的关切,而不再是“写不写由我,看不看随你”。去年,《纽约时报》专门新设了一个部门——受众发展部。每逢召开采编会议,总是先由受众发展部分析近期在社交媒体、互联网上出现的热点、最受用户关心的话题,然后再由相关采编部门根据以上热点和话题,策划新闻。除此之外,受众发展部还积极与社交媒体联络,发展用户,并根据用户阅读数据的变化,随时向内容生产部门提出应对建议。 数据新闻让内容呈现更加多元化 强调媒体生产的“用户思维”,不是用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谄媚读者,而是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内容呈现更加多元化、更具丰富性,更易于用户从中汲取知识与接受理念。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无疑是近年来全球新闻界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也是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深度报道离不开数据,然而仅是将重要数据“拎”出来,教科书般地解读一番,或是插入一两张“配图”,很难使枯燥的数据,变得好看、有趣又有用。 于是,在美国最知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已专门开设了数据新闻课程,从数据挖掘方式、分析方法、测试工具应用、可视化制作呈现等方面,帮助新闻从业者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纽约时报》也于去年专门成立了主打数据新闻的新栏目,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帮助用户读懂复杂政经事件背后的含义。同时,栏目组还推出了许多体育主题的数据新闻作品,涵盖了世界杯、橄榄球、棒球、足球、NBA等领域,广受欢迎。 数据新闻,不是文字报道的附属品,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得出新的结论,并通过多媒体呈现方式与用户产生互动。纵观当下,“一张图看透某某某”的话图新闻,红遍全球媒体,不也印证了这种趋势吗? 让视频成为纸媒整合发展的新利器 视觉冲击力更是吸引用户“眼球”,增强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在《堪萨斯城星报》的改版中,明显提升报纸头版的视觉元素,并在其网络版中刻意突出了视频栏目,《堪萨斯城星报》的图片新闻部,已经成为该报社专业视频的生产主体。 视频制作,已并非电视媒体的专属。《华尔街日报》从8年前就成立了新闻视频制作团队,开设了视频专栏。如今,《华尔街日报》视频部已拥有50多名采编和视频制作人员,不仅播发新闻视频报道,每天中午还有两档访谈栏目,每月制作视频产品在500至1000条左右,并向美国在线、雅虎等30个合作平台出售,成为了《华尔街日报》新的盈利点。 美联社也明确要求记者采访时,不仅要整合文字内容,还要拍摄照片、视频,并向编辑部提供适合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素材。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詹纳教授表示,新闻产品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尤其是视频化,已经成为美国纸媒融合发展的利器之一。 笔者则认为,视觉元素将是泛阅读和浅阅读时代,传统媒体精耕细作的重要出路。 提供贴心细致的延伸服务 强调“用户思维”,就是要让新闻产品方便易用,要让服务延伸更具针对性。 在美国,无论是地区性的《堪萨斯城星报》,还是传媒业巨头《纽约时报》,他们的新闻网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互动设计随处可见。每一篇报道文本页面的显著位置,都有多个分享链接的区域,用户浏览新闻时,觉得内容不错,愿意推荐、分享,就可以立刻点击链接,将文章转发至主流的社区网站,还可以“打印”、“复印”、“发邮件”,互动性十分突出。 《堪萨斯城星报》网站更是专门增加了每一篇新闻的标题字数,以方便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直接检索阅读新闻内容。因为,他们分析了每周100万个访客的浏览数据发现,84%的数字产品用户从来不看网站首页,绝大多数浏览流量都是来自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 同时,基于新闻内容基础上的服务延伸,也必须围绕用户需求做文章。 《堪萨斯城星报》开发的球迷专属APP,推出了一系列的赛事和球迷服务,并通过体育衍生品增加了用户粘度和服务收入;《纽约每日新闻》基于市区千余家汽车销售商户开发了统一线上销售和服务平台,为汽车4S店提供展示和引流服务,从中获得赢利;《纽约时报》则通过订阅星期日特刊赠送网络版(paywall)的方式,实现了读者群体的相互导流。 几点思考与建议 尽管中美两国的媒体环境不同,主流价值亦有差异,但传播规律是相同的,传媒服务用户的理念是一样的。当下,传媒融合趋势日益明朗,传媒创新势在必行。 第一,加快记者编辑转型步伐,培养多媒体“单兵”。媒体融合,其根本是媒体人的理念创新与技能提升。在美国,融合型传媒人才已成为各大新闻院校培养的重点。密苏里新闻学院专门开设了“背包记者”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采编技能,图表设计、网页制作等技术,一专多能。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媒体的记者编辑,由于岗位分工职责明确,往往只有一技之长,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变化惴惴不安。应当着力提速记者编辑转型的步伐,实施摄影摄像、图文美编、视频剪辑等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将视频化、数据可视化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作为新闻内容创新的主攻方向。数据时代,用户的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只有将信息、说服力、艺术表现力三大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内容产品,才能真正打动用户的内心。 第三,基于大数据,做好用户分析与拓展服务。传统媒体也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用户数据分析师”,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第三方工具,对用户的关注热点、评论内容、搜索数据、观看时长、使用设备等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从中分析用户的喜好、需求,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总之,只有以平等、互动、去中心化的心态,精准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不同媒体特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提高用户参与感,增强用户黏性,才能在互联网大潮中,弄潮搏浪,扬帆奋进。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