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女记者越来越多,会改变未来媒体吗?——传媒业“女多男少”现象观察2016-01-14 来源:传媒圈 任琦 万笑影
今天的传媒生产中,无论是日常的新闻报道,还是在突发事件现场,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记者们活跃的身影。据2013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消息,中国境内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共有25万余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为56:44。《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14》则显示,目前全国新闻从业者中女性数量已经超过男性,占比高达51.5%。传媒业的老总则纷纷感叹:招男记者难,招优秀的男记者更难。作为新闻工作者直接来源的新闻学院里,女生超过男生早已成为普遍现象。 传媒行业女性新闻工作者大幅增加,成为名符其实的半边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日,浙江传媒研究院和浙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就“传媒业女多男少”现象进行了调查,问卷分为男卷、女卷和管理者卷,意在从不同角度了解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特点,以及随着女性新闻工作者比例的增高,对未来媒体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 一、调查基本情况 女多男少,已成为许多媒体部门现有的 “配置”模式。本次调查中,媒体部门的女记者编辑和男记者编辑比例的平均数约为5:3,而有些媒体部门的女男比例甚至超过了4:1。另根据笔者对一家拥有党报、都市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省级报业集团人力现状的分析:现有的男女采编比例为49:51,但是都市类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这个比例。(见图表1) 与此同时,尽管从事管理工作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但此次管理卷的调查统计显示,男性媒体管理者人数仍然占优——男性管理者占七成左右(69.2%)。更能说明问题的是,75%女性被调查者和57.1%男性被调查者的上级领导(以部门正职为准)均为男性。 调查结果还显示,从事传统媒体的被调查者要多于网络数字媒体。男性新闻工作者从事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比例为5:2,关于女性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结果为5:3。 二、男记者眼中的“她”VS女记者心中的“我” 有人说男性来自火星,女性来自金星,虽然是戏言,但也道出了与性别相关的不同认知特点。但是在某些方面,两性的认知还是能达到高度一致的。比如在女记者最擅长报道文体,最感兴趣的话题等方面,男记者和女记者都表达了相近的观点。 1、看法一致 1)最擅长报道文体——人物通讯 写好人物通讯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细致、故事、情感……在大家的眼里,细腻、细致、激情和富有同情心是女记者的特质。于是,人物通讯成为女记者最擅长的报道文体。在本次调查中,85.7%的男性被调查者和87.5%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人物通讯是女性新闻工作者最擅长的报道文体。 2)最感兴趣话题——人物新闻、老百姓市井故事、家庭生活 女性与男性的兴趣点有一定相异性。一般说来,女性的兴趣落点更为细腻,也更加日常。女记者们自主选择话题时,最能吸引她们注意力的可能会是人物通讯、老百姓的市井故事和家庭生活。另外,从这次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女性被调查者认为女记者对人物报道关注最多,男性被调查者则认为是老百姓市井故事。 2、差异认知 当然,男记者眼中的女记者和女记者对自身的评价,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1)从事采编工作的天然优势——女卷:富于同情心和激情,男卷:易与采访对象交流 善解人意、善于聆听往往是诠释女性的美好词汇,因此,男性被调查者认为女性在与人交往时具有先天优势,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易与采访对象沟通。一篇好的报道离不开充分的采访,与采访对象沟通得好,往往还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素材,从而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不过,女性被调查者的观点与此不同,认为富于同情心和激情才是她们的最大亮点。 2)采编的稿件亮点——女卷:报道角度多从小处或细微处切入且富于人情;男卷:文字(图片)细腻流畅 从事文字工作的女性,大多内心丰富,笔端常带感情。她们表达流畅、细腻,文字优美,带给人极大的阅读美感。从本次调查结果看,57.1%的男性被调查者认为,女记者采写或编辑的稿件最突出的优点是文字(图片)细腻流畅。尽管也有不少女性认同这一点,但高达75%的女性被调查者却认为,她们采编稿件的最大亮点还是报道角度多从小处或细微处切入且富于人情味,此外,62.5%的女性被调查者还认为她们策划报道时更注重挖掘故事里的人情味,唤起社会爱心。 三、来自管理者的评价:男强VS女强 本次调查,涵盖了来自全国各个报业的新闻管理者,鉴于男性占绝对优势,也可以理解为以下的调查结果,是在男性新闻管理者眼中,男女采编人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1、新闻业务能力打分:男性略高于女性 在本次调查的管理卷中,管理者对男女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打分基本差不多,男性均分略高于女性。事实上,男女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新闻时是各有特点的,这在本次调查的三类卷子中都有所体现: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一般是女性新闻工作者的擅长点,但可能稍微欠缺对宏观的把握能力,而男性新闻工作者则与此相反。此外,女性被调查者自认为在采写切入的把握度上能力稍强,但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勇气、斗争性和知识面上稍微弱些。而男性被调查者则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对新媒体、社交化媒体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可能不太擅长对事物规律进行分析。 2、从事新闻工作的优势 在媒体管理者评价男记者新闻工作优势的问题中,身强体壮出现的频率最高,与之相连的就是肯吃苦;而对女性来说认真细致,易于和采访者沟通是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3、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适应度 在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适应度这个问题上,管理者们和71.4%的男性被调查者都认为男女记者是基本持平的,并将女性的这种适应性解释为女性特有的敏锐度和活跃度、女性强大的好奇心和更加灵活善变等等。而女性被调查者明显对自己这方面的评价更高,62.5%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适应度更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具有较强的对社会时尚的感知能力和对网络工具的学习能力。 4、职业状态 1)工作投入度:男性略高于女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自认为的工作投入度上,女性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打分均分为7.5分,男性则有8.14分。而管理者对男下属的打分均分为7.4,女下属为6.9分。 2)职业满意度:女性略高于男性 在职业满意程度上,男性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要低于女性被调查者,均分只有6.29分,而女性新闻工作者则有7.25分。 3)收入与社会地位和自我期许:都自认为不相符 71.4%的男性被调查者与75%的女性被调查者都认为现在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和自我期许不相符。 5、影响工作的因素 在影响工作因素方面,男性被调查者与女性被调查者所选结果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报酬水平低、家庭负担重、进修机会少、业务提高慢、兴趣减退、晋升通道有限、性别不平等、对未来迷茫、有家庭小孩后时间不够用等因素。 但是,生育二胎可能对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更大,34.6%的管理者认为员工生育二胎对工作的影响很大,42.3%的管理者认为这种影响较大。 四、女多男少现象对未来传媒的影响 1、女多男少现象已不可避免 对于传媒业出现男少女多现象, 62.5%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两性平衡可能对工作更有利。她们认为传媒业女性增多的原因主要包括男性不愿从事新闻职业、社会的女性化、感性化发展趋势、文科专业女性多于男性以及经济收入导致的男性倾向度低等。而42.9%的男性被调查者和61.5%的管理者认为这种现象虽不太合理,但无法避免。 2、男女比例相差太大不符合部门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管理者们认为,女太多男太少的比例是不符合当前部门需求的。他们觉得,男记者和女记者的报道视角是不一样的,而男记者太少了,可能会使报道视角有些局限。当然,有些男多女少的部门也希望自己部门的女记者更多些,这些管理者认为,女性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且女性的特质也更加适合媒体融合中的地方垂直服务。 3、女多男少可能会给传媒业的发展带来变化 75%的女性被调查者、42.9%的男性被调查者和57.7%的管理者都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增加会使未来的传媒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来的传媒业女性化特征更明显 这种女性化主要表现在:媒体产品的情感化特征更强、更具人文视角且娱乐化碎片化趋势突出,而硬新闻、调查性和深度报道将会有所减弱,软新闻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本次调查的媒体管理者还认为,女性员工越来越多,将需要在管理上更加细致。 2)男少女多,反而会使男记者更受重视 男女比例失衡,少的那方更受关注。75%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领导更喜欢男记者,而57.1%的男性被调查者则认为说不好,没有确定答案。此外,约50%的管理者认为在日常工作中,男下属更容易沟通和管理。而在招聘时,57.7%的管理者也更希望招聘到男记者和男编辑。 3)传媒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掌门人 传媒业的普遍现状是:业务部门往往是一个男性管理者带领着一队娘子军。不过,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这种局面会随着女记者的快速增多有所改变,未来,传媒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掌门人。 小结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女性新闻工作者及“女多男少”现象对未来传媒影响,同时,也部分涉及男性新闻工作者工作特点,此外,还分为男卷、女卷、管理者卷三类问卷,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男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现状、优势、困惑和机遇以及传媒业的相关发展趋势。调查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关于两性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比如对女性专业能力的固有偏见,女性和男性思维能力的认识等。虽然普遍认为未来传媒业的女性掌门人会越来越多,但是女性新闻工作者仍需通过不断努力获取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职业尊严。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