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化转型中的美国新闻编辑部

2016-01-14 来源:传媒圈 任琦

  十月,有机会前往美国走访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每日新闻、AP,堪萨斯城星报等美国的纸媒,感受到融合时代纸媒新闻生产的一些特点和新变化。

  报纸开始用影像讲故事

  在融媒体时代,报纸生产提供视频产品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地方性的《堪萨斯城星报》,还是财经媒体大腕《华尔街日报》,都非常强调视频的作用。例如,星报的摄影部记者全部转成了既能拍照片又能拍视频的影像记者。星报还对全报社的编辑记者进行了视频拍摄和编辑的培训。星报的摄影主任说,他们最受欢迎的视频来自体育赛事,警匪类及一些逸事类的视频。

  《华尔街日报》的视频部虽然成立于八年前,但是真正实现快速增长是在近五年。我们参观编辑部时,就看到有记者正以编辑部为背景在拍摄视频。日报还设有专门的视频部,配有多功能的演播室。视频部执行制片人乔安娜,原来是新闻集团旗下福克斯电视台的财经新闻制片人。她介绍说,过去《华尔街日报》绝对是纯“文字思维”,但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视频的重要性。现在这个拥有50人的视频部(香港和伦敦分部的还拥有15个视频记者)形成了良好的双向工作机制,既有视频部主动出击,与编辑部合作制件视频;也有编辑部主动交流沟通,提出视频选题。如今,他们平均每月生产500-1000条视频,其出口除了自己的网站,还向包括雅虎、谷歌、三星电视等在内的三十多个数字平台出售视频内容。

  对《华尔街日报》的受众来说,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包括高科技、硬新闻和生活方式类。当然有时也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题材在网上产生病毒式的传播效果。日报每月生产500-1000条左右视频。除了视频部专业的制作生产,华尔街日报也提倡全员动手拍摄和制作视频。目前,光她培训过的日报记者编辑就达800人左右。

  《纽约每日新闻》的视频来源则更广泛,既有记者生产的内容,也有小部分用户上传的内容;既有来自警方提供的视频,更有从沿路商家的摄像监控得来的影像。而《纽约时报》每天生产视频在50条左右。

  报纸提供的视频产品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综合几家报社的情况,发现这些视频基本在3分钟,或者更短一些,2分半左右。这些视频广受喜爱,随片广告也成为新的数字营收来源。

  另据9月刚刚举行的美国网络新闻协会年会的消息,视频成为年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文字与影像在信息的呈现上各有所长。随着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获得与发布的技术门槛及成本正变得越来越低。用智能手机、单反等都能获得有效的视频素材,一些免费的视频剪辑编辑软件和应用则使视频产品的生产更便捷。融媒体时代,以文字见长的印刷媒体在数字世界里,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固定思维,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特质,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把信息快速、准确、便捷、艺术地传达给大众。

  和社交媒体共舞的新闻编辑部

  社交媒体成为媒体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对年轻人来说,“无社交不媒体,无社交不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新闻消费写照。

  此次参观的几个编辑部都设有专门的社交媒体编辑团队,而且为了把握适合年轻人的新闻消费方式,这些团队的成员都比较年轻。就连有160多年历史的美联社,也设立了专门的社交媒体团队。社交媒体编辑埃里克说,新闻机构必须学会在新的社交网络中生存。他详细介绍了社交媒体团队的具体工作——新闻的收集和输出两大块。

  在新闻收集这个环节——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利用特定的网络工具,在社交媒体上就某个报道专题,某个特定区域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发现新闻线索,集成内容。当然,这样的收集不仅仅限于社交媒体团队,而是社交媒体专家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记者一起合作共享的。比如某一突发新闻发生时,社交媒体团队就需要马上运作起来,收集整理有效的信息,为报道的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描绘新闻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图景。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社交媒体上,从每天大量生成的UGC内容中,甄别真伪,集成可用的信息。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事实的核查,确保内容的准确,公正。当然目前真正由UGC生产,并被美联社采纳的视频内容,每天最多不超过10条,通常只有不到5条。埃里克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机构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处理并利用UGC内容。未来,这一块的内容在新闻产出中将会加重。

  在输出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发布美联社生产的内容,使受众和合作伙伴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美联社在推特上有600万的粉丝。推特上的内容发布,是24×7的工作节奏。除了美联社官方推特,他们还拥有美国政治,体育,娱乐等十多个专项推特帐户。根据不同的信息推送和更新量,有不同规模的社交媒体团队提供支持。美联社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尝试用新的方式,更有创造性地发布新闻内容。实际上,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提供了新闻的收集和输出平台,也是美联社新的产品销售平台。

  被数据和受众浸润的编辑部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学狠狠火了一把。如果说数据新闻,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是数字时代的媒体能够提供的一种新的新闻产品样式,那么更大的改变还在于被数据改变的新闻编辑部,被数据改变的新闻人的思维。

  数字时代,报纸如此重视网络的流量,以至于每家报社都有一个数字读者的实时流量分析表。在《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里有一块大屏是专门留给受众分析的;星报的总编辑能清晰地报出他们的数字读者有多少来自PC端,有多少来自手机访客,每篇文章有多少浏览量,访客停留的时间等等行为模式。星报最新的改版,就是针对这些数据提出改进措施。也许这些概念在新媒体中算不上新鲜,但是对于传统报纸编辑部来说,无缝对接数字分析的概念,并运用到整个编辑业务的决策中,还是可见其融合力度的。

  数字时代,多样的计量工具使分析、研究自己的受众成了报纸的必备技能。《每日新闻》的产品经理则能够熟练地描画出通过手机访问网站的读者与使用新闻APP读者的区别:后者更专注,更忠诚,访问时间超过二分钟。在《每日新闻》编辑部,产品经理,内容团队,社交媒体等不同团队的跨部门交流和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编辑部工作的常态。

  《纽约时报》的设计部主任费德尔曼则介绍说,现在每天早上的例行编前会上,最大的变化是,受众拓展部负责人的发言份量变得很重。他的发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篇稿件在网站上,甚至报纸上的位置,并从受众的角度对编辑部门的稿件构成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一年前,这个职位还仅仅存在于时报内部《创新报告》的设想里:“……在新闻编辑部增设一个负责受众拓展的高级管理职位,领导一个新的团队。这个职位负责新闻编辑部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等直接推广业务方面的策略。他们同时帮助回答诸如如何使报道个性化、如何更好地运用档案材料等问题。” 如今,这个受众拓展经理已经在新闻编辑部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受众拓展团队也变得非常强大,他们既负有走出去和受众接触的任务,又专门研究诸如哪些是最热门的新闻、流量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是最佳的推送时机、如何措辞等问题。

  “并不是说头版不再重要,(可是)人人都只盯着报纸头版,全力以赴奔只奔着纸媒头版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这句话多少道出了时报向数字化的大幅转向。毅然决然走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的《纽约时报》,前不久迎来了包括数字订户在内的200万个订阅用户。最近,时报又成立了专门的数字新闻重写组,意在以更符合网络特点的写作方式,加强时报新闻在网络世界的传播。

  大编辑部制成为主流

  六年前,笔者向国内介绍了发端于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体化编辑部。如今,这种大开间,全通透,融纸媒、网站、社交媒体编辑部为一体的大编辑部制正成为各报的标配。所有的新闻编辑部门都集中在一个全开放的空间,通常占据整整一层楼(或者两层楼)。楼层中间是核心新闻指挥中心。各个编辑部门的编辑(主任)坐阵其中,各个编辑部都按照位列的重要性,沿指挥中心一字排开。四周,通常高悬着电视和网站大屏。许多编辑记者桌子上都有两个电脑显示屏,配备的桌椅多为可升降,便于久坐的大编小记们活动下身子。

  与物理意义上在一起的编辑部相匹配的是内容管理系统的在一起。能够适应多端口发布,多形式素材采集的内容管理系统也是每家纸媒的标配。《纽约每日新闻》的内容管理系统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进行开发调试,把所有的文本,音视频,影像等素材纳入同一个发稿编辑系统,在外采访报道的记者只要发布一次,就可以使素材进入不同的发布通道。纽约时报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容管理系统Scoop。这个系统重点解决的也是数字出版和纸媒出版的兼容问题。为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它能实现多个记者同时就一篇报道展开工作,也能够实现就记者撰写的报道,发布相关题材的提示功能。目前,时报最关注的还是在这个系统内如何集成附加工作量最小化,功能更强大的移动发布功能。

  报纸的未来:它会消失吗?

  美联社的部门负责人坦言,美国报纸步入历史低潮,所以他们从传统报业得到的收入来源降幅很大。美联社也不得不调整自己发展的步伐,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提供融媒体产品。目前美联社的客户除了传统报业外,主要来自广播电视,新兴的网络媒体如雅虎、亚马逊,中东及亚洲的新兴市场等。

  这就不禁让人又想起了关于报业的追问:报纸会消失吗?

  面对这个问题,《每日新闻》的总编辑认为,报纸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发行量会下降,单价会上涨。星报的总编范宁先生也认为,报纸起码还能存活20年,他们这一代仍能够看到报纸的存在,也许历史的循环,会使报纸回到发端的原点,即只有一两张新闻纸容量。但即使纸媒的平台变得更小,也还是要分清自己的读者。

  事实上,美国报纸的纸媒与数字收入之比在7:3左右,主要收入来源仍旧是纸媒。但每家报纸都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每日新闻》总编说,这是每一个报人面临的挑战。《每日新闻》是一家颇有历史的报纸,报纸读者相对年长,而他们的数字读者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也更有互动性。因此,他们招聘了40多个数字记者,加强报纸在网络世界的传播力。他也特别提到了报社的数字广告增长很快,比如为当地的小汽车经商销提供数字营销平台和数字转型解决方案,就很成功。《纽约时报》更是雄心勃勃地把数字收入的目标订为:到2020年,数字收入增长到8亿美元。这个数字比目前的收入翻了一番。是否真的能达到?时间会提供准确的答案。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出现过很大的争议。但是在走访美国纸媒时,我们发现,无论是老牌的精英媒体,还是以平民大众为主要受众的地方媒体,走在媒介融合发展之路上时,无不以对内容的追求为第一标杆。每一家报社的社史陈列都浓墨重彩地突出本报的获奖作品和获奖记者。美联社更是有一面墙,专门纪念那些因公殉职(主要是在危险地区报道中)的记者。他们深信自己的报纸能生产出独一无二,满足读者认识了解世界的需求,让用户体验满意的内容。《华尔街日报》的制版人乔安娜说“视频最核心的追求还是新闻,事实准确,宁迟勿误,符合《华尔街日报》一贯的新闻标准”;星报的编辑则坦言“客户端人手很紧张,工作压力很大,但很享受能为读者提供他们喜爱的内容”。

  对媒体来说,运用新技术,是主动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应对时代挑战的不二选择,但内容和态度应该也是吸引用户的核心要义所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