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罗辑思维:社群经济时代的新型图书渠道2016-01-1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郭开敏
编者按:罗辑思维是目前最为典型的第三方垂直社群平台。2015年10月20日,罗辑思维正式对外宣布完成B轮融资,估值13 .2亿人民币。而在2014年,其品牌估值还仅为1亿左右。目前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播放量超过2.9亿人次,微信订阅号用户已突破530万人,俨然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电商。罗辑思维如何卖书,如何选书,出版机构可以怎样与其合作……本文将做一一介绍。 说到社群电商,罗辑思维是撇不开的典型。发展到现在,图书已成为罗辑思维销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产品,媒体人罗振宇也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图书销售商。 对出版业而言,许多同行对罗辑思维引领的销售潮流高山仰止、视为神话,想要探其究竟。作为行业媒体,我们也试图联系罗辑思维探寻更详尽的信息为同行参考,但无论是给客服打电话、还是按其要求邮件沟通,罗辑思维并没有接受采访。这也许印证了罗胖年初向外界透露的:2015年他将不再参加任何公开活动,要专心致志做内容。另一方面,敢于尝鲜,和罗辑思维有过合作的出版社越来越多,有的社甚至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据一些近期和罗辑思维接触的出版社透露,他们现在商讨合作,产品只能排到10月份。 罗辑思维冲击波 罗辑思维真正与卖书扯上关系是在去年6月,博雅广华与罗辑思维的合作一炮走红。我们可以从当事人博雅广华总经理方希和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事后的文章来还原当时的盛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8000套499元的图书套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便一售而空,销售额近400万元…… 此后,谭伯牛《战天京》再一次印证了社群电商冲击波的强大。尽管近年来中国图书出版业每年都以40万左右的图书品种傲视全球,但库存同样成为许多出版人难以言说的痛,许多硬书在传统市场上很难销售。就拿《战天京》来说,2004年首次出版,业内人士估计其只卖了1万多册,积压的库存以每本5元的价格流落路边摊。2014年11月21日,《战天京》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在没有任何折扣的情况下,单日销量1万册,上线70小时2万册现书售罄,最终以单周累计销量53800册成为爆款产品。 而全套定价199元,被称为镇店之宝的《光荣与梦想》,则创造了1088万的销售额,成为罗辑思维卖得最好的产品。其他像北大社《世界为何存在》,一本买给自己孩子10年后看的书,上线仅3个小时首印1万册便销售一空。华夏盛轩出品的钱穆《中国文学史》,以死者的心情写死去的文学,也是日销售近1万册,首印3万册预计在1个月内便能消化,很快就能实现加印。 《春秋大义》《战天京》《疯狂的投资》《光荣与梦想》《金雀花王朝》《正义的成本》《富兰克林传记》《一课经济学》《中国文学史》……伴随着这一个个引发抢购热潮的品种,包括中信社、社科文献社、华夏盛轩、东方出版社等在内的数十家出版机构都先后和罗辑思维展开了合作。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罗辑思维涉及的图书种类也是越来越庞杂,选书口味和标准也越来越宽泛,尤其是现在,上架新品种越来越多,自然不可能是老罗一个人的阅读和推荐,背后必然是团队化运营的结果。但无论怎样,有一点十分清晰,那就是销售产品与粉丝需求的高度契合,罗辑思维的用户主要是工科男,他们更希望得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诚然,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在罗辑思维销售,很多热点、涉及政治的图书也是罗辑思维一直不愿意去涉足的。 一份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罗辑思维店铺已经卖出80多万本图书,订单40多万笔,营收3500多万元。 出版社到底怎样和罗辑思维合作? 那么,罗辑思维和出版社的合作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呢?据了解,与当当等传统渠道商的代销模式不同,出版社与罗辑思维统一采取包销模式。也就是说,在谈成合作意向后,出版社按照罗辑思维的标准制作样书,然后共同确定首印数,出版社做完书,罗辑思维以一定的折扣采购,并且必须独家预售,时间一般是3个月或6个月,当然也有出版社迫于档期同时上市的。在出版社看来,与罗辑思维合作是没有风险的增量,若时效性不强,他们愿意给独家销售期。而在图书定价上,也需双方协商,罗辑思维的定价一般是大众市场的7折。据了解,罗辑思维一般以5.0折左右采购图书。这意味着一本定价50元的书,毛利25块,刨除包装费、物流费,一般一本也就赚十几块。另一方面,罗辑思维在确定首印数方面比较保守,但保证都能卖完,不存在库存。如果过了预售期,还有继续销售的潜力和意愿,或者提前完成了预售,则会继续按照之前的合同加印并延长独家销售期。 当然,作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社群电商,罗辑思维的销售就是粉丝的激情购买。按现在的模式,只是每周五上新,除了少数图书会制作视频节目外,大部分仅会做一个告别仪式,中间并没有别的方式刺激销售。而且,以罗辑思维目前的策略,单本图书只是在罗辑思维的微信粉丝中有影响力,并没有在其他媒体和市场有足够的曝光。这一方面有利于独家预售期之后出版社在其他渠道的销售,另一方面也会使图书在独家预售期知名度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不是罗辑思维的粉丝根本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而事实上,从数据看,图书在罗辑思维的销量也是单日急涨,然后直线下降。 未来,出版社在经营上会将与罗辑思维的合作放在怎样一个位置,会不会有更多的出版机构像读库那样,在罗辑思维开辟销售专区?面对这样的疑问,有出版人表示,“罗辑思维不是天猫,毕竟只是依托于微信的一个平台,对出版社而言,是在做增量。从罗辑思维的角度,他们也更愿意从海量的图书中去筛选适合粉丝和平台的图书,不可能受制于几家出版社,也不会不加以选择地让各种图书都进来。出版公司每年有1%的图书能和罗辑思维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实际上,据了解,读库在罗辑思维的销售并不理想,除了《日课》系列,别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出版社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微店、微书城,但同样的道理,有出版人表示,“微店也需要一定的粉丝量和粉丝忠诚度,效果到底如何都不一定。”诚然,这还是要受图书种类、出版风格的影响。像读库,风格单一,就容易聚集坚定的粉丝。而风格多样化的出版社题材过于宽泛,就不那么容易聚集忠实的粉丝。 罗辑思维的罪与罚 在罗振宇和出版人之间流传着一个笑话,罗胖常拿这个段子讲给去拜访他的出版人:一个城市发生火灾,医院着火。消防队来救人。救援结束后,消防队长对院长抱歉,说尽了最大努力,但地下室只救活了5个人。院长一把握住消防队长的手:你们太厉害了!那都是我们救不活的人,那是我们医院的太平间。 在罗振宇眼中,罗辑思维就是救火队,盘活了出版社某些在传统销售渠道收效甚微的图书。事实上,出版人也更愿意将此看做一个增量,如果在罗辑思维卖得好,也成了他们在其他渠道的卖点。 那么,罗辑思维的粉丝到底对这个社群有着怎样的真实感受呢?长久来看,这种卖书模式真的靠谱吗? 在知乎和其他社交媒体上,有关罗辑思维的话题很多。仔细归结粉丝愿意成为会员的原因,首先是罗辑思维上线初期确实为粉丝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思路,增强了粉丝黏性,购买会员也反映了粉丝对罗辑思维的感谢和支持;其次就在于罗振宇的个人魅力,粉丝信任他,相信他会给会员带来好处。 但正像另一位粉丝所说的,罗辑思维发展到后期,要给粉丝带来福利,就必须和商家合作,不得不按商家的套路出牌,在其中植入广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粉丝的情感。而同时,罗辑思维想要发展的社群活跃度乏力,不能带来持续话题。还有粉丝表示,当初追随罗胖而来,以为可以一起做点生意,靠格调赚钱,不是纯粹为赚钱而赚钱,后来对罗辑思维感情越来越淡,可能是因为这个社群的格调在逐渐丧失。 当然,这一切都无可厚非,毕竟这都是罗辑思维的实验。互联网时代,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但不能否认的是,罗辑思维的用户依然在不断增长,仍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继,有人离开就有人进入。 回归到卖书,对于罗胖的阅读口味,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有一定选择和识别能力的读者并不感冒,在他们看来,他们有着自己的固定口味,不会因为罗胖的推荐而盲目购买。 事实上,罗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机构,他们只是在经营一桩生意,他们只需要安安静静地过日子挣钱,而图书只不过是在最合适的这个时间成了最适宜的产品罢了。而对出版社而言,不依赖于此,又能从中获得增量和刺激销售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