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安徽俗话报》『雅』而不『俗』开先河2016-01-27 来源:中安在线
1904年春,一份名叫《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带有淡淡的油墨香,在安庆老城街头悄然传开。也就是这样一份报纸,犹如重磅炸弹,在安庆,在安徽甚至在中国,惊起一天红云。从此,安徽近代新闻史、近代革命史,包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揭开鲜活而灿烂的一页。《安徽俗话报》的主笔与主编,正是赫赫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 缘起藏书楼演说会 创办《安徽俗话报》动议,出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藏书楼演说会,5月17日下午,大雨滂沱,陈独秀橕着一把红油纸伞,匆匆由姚家口插向拐角头的藏书楼。“全中国人既如是沈梦不醒,我等既稍有一知半解,再委弃不顾,则神州四百兆岂非无一人耶!故我等在全国中虽居少数,亦必尽力将国事担任起来。”虽长年在外,又几度赴日留学,但浓浓乡音不改,演讲中,格外有安庆人特有的磊落和刚烈。 这一年,陈独秀25岁。安庆诸学堂300余学生,慕名而来,聆听了陈独秀的演说。藏书楼外大雨如注,藏书楼热情如火……也就在这次演说会上。陈独秀宣布成立安徽爱国会,当场有126位青年学生,宣誓成为首批会员。后经会议公举,“陈独秀,潘?华,大学(安徽高等学堂)二君,武备(安徽武备学堂)二君,桐城学堂(桐城中学堂)操习杨君”,共7人当选为爱国会负责人。会议议定《安徽爱国会章程》,共22条,并倡议创办《爱国新报》。“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乾戈卫社稷,以为恢復国权基础。”安徽革命之火,由此点燃。 安徽爱国会成立当天,安庆知府桂?就惊出一身冷汗,连夜赶往黄甲山电报局,将此事密报两江总督端方。后桂?以安庆府名义发布布告,称“访闻近有东洋留学回国之人,在该处(藏书楼)私设会社,演说悖妄之词,摇惑人心,实属荒谬,有违国家法律。现奉抚面谕,不准演说、私设会社,如违拿办。”同样,在南京,两江总督端方接到密报,也觉得非同小可,当即电饬安徽统领韩大武,定性陈独秀等,“名为抗俄,实为排满,且密布党羽,希图大举。务将何春臺、陈仲甫一体辑获。”外务部接到端方谘请“饬各省缉拿”后,更是惊恐万状,立即向沿海各省督抚发电,“务将此败类,严密拿查,随时惩办。”一时间,乌云压顶,山雨欲来。 陈独秀之后的行踪,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统领韩大武接到端方密电后,交文案吴汝澄(守一)处理,吴汝澄是陈独秀至交,阅后自然大惊失色,赶紧通知陈独秀及爱国会成员。待第二日韩大武按端方指令拿办时,陈独秀早已登上开往上海的客轮。另一说稍曲折些,说陈独秀当即就被韩大武拿办,但负责处理此案的知府桂?,却迟迟下不了硬手,因为他与陈独秀的嗣父陈昔凡,有过不错的交往。而此时,陈昔凡在东北官至四品黄堂,虽是署理新民府知府,却也与桂?平起平坐。不看僧面看佛面,有这样一层关系,桂?玩了个小心眼,将陈独秀软禁在巡署后的安园,也不判罪,只是让他读书思过。后风声平息,纔将他放出去,卖了陈昔凡一个人情。 怎一个“俗”字了得 安徽爱国会的《爱国新报》,有此波折,就成为一句空谈。之后一段时间,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在上海协助创办《国民日日报》。也就在这前后,全国各地新思潮报纸频频问世,如《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等等。这对陈独秀触动很大,于是决定回安徽,筹资出版《安徽俗话报》。 光绪叁十年农歷二月十五(1904年3月31日),皎月如洗,大小32开、薄薄40页的《安徽俗话报》,随上海至汉口的客轮,溯江而上,先在芜湖下了一小半,剩下的,全部运抵省城安庆。 虽是叫“报”,但按现在眼光,称“刊”还是更合适些,“每册大钱十五文,每月两册,朔望发行。”新出的《安徽俗话报》,套用《中国俗话报》的设计,为“洋人骑快马送快报”图,不过图中对“快报”做出积极反应的,仍是一群洋人。在两渡日本的陈独秀眼中,新世纪的新思潮,可能还是更为西方文明所接受。也正基于这一点,“开通民智,救国图存”,始终是《安徽俗话报》遵循的办报宗旨。 什么是浅显的学问?通行的俗话又俗到什么地步?《安徽俗话报》栏目设置有13大类,分别为“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歷史”、“地理”、“教育”、“实业”、“小说”、“诗词”、“闲谈”、“行情”、“要件”、“来文”等。后来又增加了“格致”(宣传科学知识)、“博物”(后改为“调查”)、“戏剧”、“兵事”等专栏。发出来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以浅显的语言,让父老乡亲知道中国的处境”。 “唉嗟!这是怎么好呢?我们中国人,又要做洋人的百姓了啊!”“听说前几个月英国人就送一张瓜分中国图给两江制臺看,并指着图上的长江各省要归英国所有,就向两江制臺要挟叁件事体……要照这样办起来,就合俄国在东叁省一样,这沿江的几省,就乾乾净净地进了英国的荷包裡吗?”说的是中国主权丧失领土瓜分的大事,但有感情有色彩且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一个“俗”字,力重千钧,当得上百篇“雅”文。 “眼见得几千年故国将亡,四万万同胞坐困。乐的是,自了汉。苦的中,有心人。好长江各国要瓜分,怎耐你保国休谈,惜钱如命。拍马屁,手段高,办公事,天良尽。怕不怕他们洋人逞洋势,恨只恨我们家鬼害家神。安排着洋兵到,乾爹奉承,奴纔本性。”如此生动形象的文字,即便相隔百年,读来仍有神奇的感染力。 《安徽俗话报》在安庆、芜湖两地出现的当天,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喜之怒之赞之骂之爱之恨之,反响天壤之隔。“甚敬此报,甚爱此报,而又不敢随声附和此报。”汪孟邹(《安徽俗话报》发行人)的业师胡子承如是说。“新出《安徽俗话报》,门类极多,言词极浅,近来时政从阅(此)报为宜。”绩溪县官府则专门下文,公开劝大家传阅。 《安徽俗话报》开始每期只印刷1000份,主要在安庆、芜湖两地销售,后来在全国影响逐渐扩大,最高增至每期3000份,“销路之广,为海内各白话(报)之冠。”除本省外,上海、南京、武昌、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也有销售。 《安徽俗话报》在安庆编辑的阶段,是典型的文人相聚的松散团体,“每期各稿匯齐,仲甫则寄至芜湖科学图书社印行。”其实科学图书社(芜湖长街徽州码头)也刚刚起步,自己没有印刷厂,因此稿件实际由陈独秀寄往上海,交章士钊主办的东大陆书局印刷。这就形成《安徽俗话报》特殊运行方式:安庆编辑,上海印刷,芜湖发行,又回到安庆销售(每期400余份)。 停刊缘由种种 《安徽俗话报》于1904年3月创刊,1905年9月停刊,前后歷时18个月。关于《安徽俗话报》停刊缘由,目前流行的主要说法有: 其一,“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带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这种说法,源自房秩五《浮渡山房诗存》中的回忆。也有观点认为,《安徽俗话报》12期刊发“英帝与沙俄竞相有吞并我西藏之心”文章,引起英国驻芜湖领事不满,但最终只胁迫芜湖当局勒令报纸停刊叁月,这也就是19期告白中所说的“古怪事”。 其二,对“古怪事”相对权威的解释,指光绪叁十年(1904)11月,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去上海与杨笃生、蔡元培、蔡锷等秘密组织以暴力、暗杀为主的爱国协会,并“天天从杨笃生、钟宪鬯试验炸药”。后万福华在沪行刺广西巡抚王之春事发,陈独秀被迫重返芜湖。虽《安徽俗话报》继续印行,但陈独秀暴力革命的斗志更加坚决。之后不久,另一重要人物吴越,经安庆来到了芜湖,“与赵声(伯先)、陈乾生(独秀)密计于芜湖科学图书社小楼上”,最终确定吴越北上任务,“议遂定,临歧置酒,相与慷慨悲歌”。吴越生前所撰万言《意见书》,也郑重交代,“万一无法发表,便交湖南杨笃生先生,或者安庆陈仲甫先生。”9月24日,吴越刺杀清廷五大臣失败,消息传到芜湖,陈独秀无法平静,《安徽俗话报》停刊。 其叁,1904年冬,李光炯将长沙安徽旅湘公学迁到芜湖,改名安徽公学。陈独秀是迁校运动中心人物,并与柏文蔚、常恆芳等,组织以“暴力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岳王会。“陈独秀在此时,志也不在办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组织革命活动上了。”汪孟邹后来回忆这一阶段经歷时,说“仲甫的脾气真古怪哩,《安徽俗话报》再出一期,就是24期,就是一足年。无论怎么和他商量,说好说歹,只再办一期,他始终不答应,一定要教书去了。” 1905年秋,瑟瑟寒风中,《安徽俗话报》合上了它短暂但却辉煌的歷史。虽然《安徽俗话报》停刊了,但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却是非同凡响的。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