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华西都市报社社长李鹏:拥抱变化2016-01-28 来源:传媒圈
让技术成为转型的驱动力,让资本成为转型的新动力。拥抱变化,主动变化,以变应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拥抱变化 李 鹏 市场化三十多年,国内报业既在顺应变化、追求变化,更被变化所裹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则、传播路径、传播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改变。曾经的熟悉变成了一种陌生,曾经的轻车熟路变得茫然无措。 变化深度发酵 从纸媒生存现实处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显然比PC互联网更大、更深,变化还在持续,并深度发酵。 传播权在每个人手中。传统的报纸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在信息传播不对等的环境中为大众生产新闻报道,把控信息传播主导权,这是大众媒体高速发展的基本特征。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新闻生产不再是专业机构的特权,传播权转移到了每个人的手中。传媒生态的地壳开始板块重组,社交传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大众传播。 “千人千面”。除了大众参与信息生产,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冲击更加深入。一方面是机器人写作。从技术革命的角度可以预见,随着这项技术的日趋成熟,必将成为未来信息生产的重要构成之一。另一方面是智能匹配。大数据的运用与机器算法,让新闻传播一改往昔“千人一面”的传统,“千人千面”已向我们走来。 “纸媒造”的影响转场。“报”还在,“纸”已远,是纸媒今天生存的现实写照。从影响力角度来考量,纸媒的报道影响力没有衰减。当前无论新闻客户端还是网站上传播的新闻,大多数仍然是“纸媒造”,纸媒生产的新闻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更大了,但影响的主场已经转变。纸媒为什么生存越来越难,渠道的变化和转移是根本原因。 变,才有未来 有人下结论,说报纸很快就要消亡,我不这么认为。报纸作为整体品种不会死亡,优秀的报纸在下一个时代里依然会活得很精彩。优秀的报纸将代表一种符号,承载社会的文化与历史,传递媒体的精神与品牌。 如何才能活得精彩?面临这样一个巨变,只有拥抱变化,也必须主动变化。华西都市报作为都市报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一直在以变应变。 做“大众化高级报纸”。都市报以“市民生活报”赢得受众、打开市场,但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定位、传统理念、传统新闻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巨变。2014年以来,华西都市报又开启了全新的探索,推动自身办报定位和办报理念的变化。我们提出,要由“市民生活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转变。 高级报纸不是精英报纸,而是精品报纸。与信息稀缺时代相反,“大众化高级报纸”致力于解决大众面对的“信息过剩”问题,用思想提升品质,以定制专注服务,做用户的信息参谋,推动报纸由信息的记录者、声音的传递者转变为思想的引领者、资讯的整合者、平台的融合者。 “i战略”打开新空间。死守传统媒介是守不住的,抢占新兴传播渠道才能赢取生存空间。2014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启动实施融合发展“i战略”。主要向四个方面着力打造新媒体产品,包括资讯产品、社交产品、电商产品和互联网金融产品,以产品为基础去突破,重构新媒体广告体系,进行开放和合作,从而实现引爆指数级增长这样一个目的。 实施“i战略”一周年,华西传媒集群的新媒体产品达85款,新媒体经营量呈5倍以上速度增长。拥有200万报纸读者,1200万新媒体用户,总阅读量日均突破3000万,单篇文章48小时内总阅读量最高达到3亿。从传播率来说,这是以前单一报纸无法到达的高度。 “封面传媒”:因人而异。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致力于谋求更大的变化与转型。2015年10月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以华西都市报为实施主体的“封面传媒”成立,在全国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封面传媒”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布局空间,致力构建全国性互联网平台,主打特征是“因人而异”,个性化定制是最核心的要素,机器算法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产品包括封面新闻APP、封面新闻网(Thecover.cn)、微博、微信、视频、数据、论坛、智库等系列产品。 在“封面传媒”的立项和运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点,即坚持党管媒体原创和“混合”促进融合。制度设计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内容的人事权、采编权、发布权、终审权都在川报集团,设立总编辑岗位和编委会,实行新闻稿件三审制度,在内容的生产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不变的责任,也是永恒的要求。封面传媒引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资源,共同嫁接彼此的优势来进行运营,探索国有新闻文化单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虽然产品还没上线,但“封面传媒”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已经得到显现。 如何拥抱变化 事实上,无论是推进实施媒体融合“i战略”还是打造“封面传媒”,华西都市报一直在思考媒体尤其是纸媒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之路应该怎么走。过去十多年,全国的报纸都在办网站、搞新媒体、做报网融合,但少有大成者。所以应该对传统的报网融合方式进行反思与重构,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推动媒聚变。 报纸仍将有所作为。纸媒开展媒体融合,基础和出发点是报纸,但逻辑和存在价值应该变化。在未来,报纸仍将有所作为,但报纸绝不是现在的样子。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样一个空间来重新构建和构筑报纸的存在价值。要以互联网为生存环境,来思考报纸在哪个点位、哪个发展阶段,报纸的作用和功能如何重新得到发挥,创新办报模式。这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由“+互联网”到“互联网+”。融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国家从顶层设计上作了部署,媒体一直在积极实践,专家的说法也很多。但有一点不争的事实,就是过去这些年纸媒把互联网只是当成了一个工具,不断地将报纸翻版到网站、电子版、微博、微信上,只是简单地“+互联网”。今天,是时候改变也必须改变了,融合发展应该以互联网为主体,重建互联网平台,华西都市报打造“封面传媒”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让技术成为转型的驱动力。科技改变世界。今天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今天的这些被动,也是技术短板导致的。在拓展移动互联网上,技术是核心引擎,纸媒必须将技术放到与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乃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要打造强大的技术团队。纸媒能否拥有核心的技术团队,决定着自身在开发细分产品上有没有自主权和话语权,因此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高度重视技术团队的构建。 让资本成为转型的新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的原动力,乃至发展的新机遇不再来自企业本身,而往往来自开放环境下的合作伙伴。开展媒体融合和打造互联网产品,必须变“内向型”发展为“外向型”借力,让资本运营成为新的动力。在资本市场“借钱生钱”的同时,还要整合这些来自资本的力量,共同“抱团做大”,才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场化纸媒高速运行了30多年之后,必须要从头再来,一切归零。时刻拥抱变化,才能拥有未来。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