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如何为读者献上一张“清爽干净”的报纸

2016-01-29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字差错是纸质媒体的一个顽症,必须认真治理。如何更好地防堵差错、为读者献上一张“清爽干净”的报纸?今天我们请光明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周迅、副主任杨建强谈谈来自《光明日报》的经验。

  《光明日报》是党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是一张以文化为特色的报纸。在新中国报业史上,《光明日报》的文章一直以文字水平高而著称,经常被国内一些中学课本和高考试卷收入和选用,对此,几代光明人引以为荣。在一段时间里,受大环境影响,纸质媒体的文字质量有所下降,差错率上升,甚至出现了一些政治性差错,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报社编委会始终强调要把防止差错摆在重要位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差错率降到最低。

  1建立健全科学的奖惩机制

  落实政治责任、防止差错不能空对空,要让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奖惩作为报纸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要合乎管理规律和办报规律,要与编辑记者的岗位责任相一致,要保持应有的严肃性。比如,以往出了文字差错,罚第一写稿人稍重些,其他不管什么职务、什么岗位都罚得比较轻。我们研究,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欠精准,体现采编岗位职责不够。毫无疑问,编辑记者都要对差错负责,但比较而言,记者主要应该对文章的事实部分负责,而编辑和检校应该对文字部分承担更大的责任。特别是检校,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挡错,如果出了差错只负第二、第三责任,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欠力度,罚得过轻。近些年来,编辑记者的总体收入都有提高,如果处罚仍然维持十几年前的水准,象征性地扣罚一二十元,惩戒性将明显下降。因此,我们重新划定了岗位责任,细分了奖罚项目,提高了奖罚额度。

  对于不同岗位人员的挡错,则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奖励。努力做到奖当其时、罚当其人、精准奖罚。

  2 细化编辑流程、检校流程

  实践反复证明,凡是出现重大差错的地方,一定存在流程上的问题。毋庸置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精神,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是党报编辑的光荣传统,必须继承发扬。但是,在版面越来越多、编辑手段越来越新、编发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过于依靠个人素质和功力,忽视采编、检校流程等制度性规范的根本作用,就会在防止差错的斗争中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党报坚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采编流程,是报纸质量的根本保障。然而,随着采编工作的电脑化和网络化,一些老的流程已经不再能够发挥原有的作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流程建设:

  一是根据新的采编实践,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加以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二是注重分析一段时间内差错的新特点,在流程上进一步完善;

  三是每次出现较大的差错,都在第一时间会诊,务必分清究竟是个人没有按照流程操作,还是流程本身存在漏洞,以对症下药。

  3 加强对新编辑、新记者的培训

  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新员工大量进入报社,在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欠缺,对采编流程比较陌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比较淡薄,挡错的经验相对不足。因此,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受到严格、正规的培训,十分重要。在入社培训中,报社请领导同志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请老编辑、老记者讲优良传统。各专业部也结合各自的特点强化岗位教育。总编室是采编的核心部门,为了提高新编辑的综合素质,我们让每位新同志轮流在协调室值班岗位上工作4个月,在部门领导和老同志的指导监督下,负责接收重要文件、记录报道安排等。值班工作的严肃性、纪律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作为党报工作者,一定要“严”字当头,严格履职,严格把关,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千方百计消灭差错,努力为读者献上一张“清爽干净”的报纸,更清晰、更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