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新业态,哪些人会被淘汰?

2016-02-01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李又顺

  编者按:在出版变革带来了很多机遇和生机的同时,对于出版业内的一些墨守成规的出版人而言又或许是一种挑战与冲击。在出版新业态下,哪些出版人会被淘汰?同时我们也应思考,怎样才能在这个新时代里生存下去。

  互联网+的时代,多媒体融合的时代,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微电不断壮大的时代,哪些身在出版圈的“出版人”将会被淘汰呢?

  缺乏热情的人

  做出版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尤其是面对当下复杂的出版环境。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你对作者没热情,不能打动作者把好的稿子给你。你对工作没热情,一个封面你都不能出好稿。传统出版向新媒体转型及融合发展阶段,你没热情,就不可能站在最前沿做个好的观察者、研究者、大胆的尝试者。当下,出版者的热情一要向出版的各个环节倾注,要在“面上”铺陈、延展,同时也要向深处渗透。新媒体环境下,纸质出版的专业化、精品化、品位化要求不断提高,你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多投入到这个方向,如不然,作为传统出版人你就危险了。在这个时代,一个成熟的作者也需要编辑不断的发现与引导,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作者、研究市场,以便更好的帮助作者找准市场定位,发掘其核心价值(独特的价值)。这些若没有足够的热情储备,你也做不到。

  缺乏冒险精神的人

  冒险就是敢于试错,一个不能容忍冒险、试错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一个不能容忍冒险、试错的环境不是宽松的环境,不是创业干事的好环境。坦率的说,在出版体制内如今期望有这样的领导与环境,近似奢望。出版的本质是文化“创意”产业,敢于不断挑战既定之规与“权威”,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放眼望去,那些在出版界风生水起的领导品牌与领军人物——新经典、读库、理想国等等,哪一个不是通过“冒险”“不走寻常路”得来的!同样放眼望去,我们的体制内循规蹈矩者、随遇而安者、守成自得者比比皆是,与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格格不入。滔滔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就在我们当下出版业的面前拐了一道弯。但黄河的意志没有消沉下去,黄河的水没有停留下来,它依然要奔向大海!

  没有眼光的人

  在职场中,若没有眼光很要命。所谓眼光,一是看得准,二是看得远。看得准,抓得牢,就成功;看不准,抓得牢,就会浪费时间和资源,只能为业界、公司创造负价值。井底之蛙只会看到头顶那片天,他的世界也就巴掌一块大,你不能指望这样的人做成什么事。作为出版人,一手要抓住眼前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一手要抓建设(作者培养、项目孵化),为未来做准备。把庸品当上品,甚至有的把垃圾当黄金,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界比比皆是。这些“出版人”在无谓地耗费着自己的生命,浪费着社会的资源,很可惜。面对如今更加复杂的媒体融合环境,有的“出版人”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未来在哪,该向何处努力,这一点也很可悲。

  以高大上为傲的人

  高大上不是不好,但在出版界,有人一味以高大上唬人、吓人、压人,这是一种极不好的现象。似乎这种现象由来已久,绵绵不绝,根深蒂固。这可能与官场不良的、一味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不开干系。在出版界,高大上的一个典型就是善于制造“大项目”“大工程”,搞“大动作”,生产“大码洋”。“大项目”动辄几百万字甚至几千万字,且不说这是出版界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不说它不接地气,有浪费纳税人财富之嫌,单说出版生态本该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这一点,就不应该板着高大上的脸傲视天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界的“高大上”风气,是盲目追求GDP时代的产物,它与强调民生(接地气)、追求创新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

  躺在体制身上“要饭”的人

  政府对有的文化出版项目进行一定的扶持和补贴,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企业的出版机构与出版人,如果一味躺在“补贴”身上“要饭”,切不可取。一方面这可能形成对有资助项目的依赖,难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个人),何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补贴,难以集中精力开拓市场,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经济转型向供给侧倾斜,没有适应市场的锐意进取精神与创新能力,哪来创新产品实现“有效供给”呢!(我在想,图书市场大量平庸产品的存在即“无效供给”,虽然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但与这一点可能也有关。)

  文字工匠

  以往人们一直以为编辑就是看稿子、改错别字、查核知识点对错,但从相当一段时间来看,这一点对编辑来说变得不是很重要了,这项编辑功能可以“弱化”,甚至完全可以“社会化”。只要你愿意出钱,可以雇人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不可“社会化”的编辑功能(价值)则体现为编辑“个性化”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无法取代的。如发现文本(内容)价值的独到眼光(需要专门的训练获得),媒体融合力及运作力(需要学习、观察、体验、探索、实践来提高),对作者资源的开发力(与作者的沟通力、亲和力及对作者、作品特质的洞悉力等),营销推广力(掌握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及行动力)、宣传力(熟悉传播技巧、传播规律),社会交往力(广交朋友建立多方联系),建立以作者或作品为中心的“生态构建力”等。没有这些属于出版人所具有的诸多“力”(硬功夫),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成功的出版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